元氏的祖父,曾是英宗時期的吏部重臣。
掌管官員的考核也提任升降。
當時也是十分有名的人物。
元氏的父親也中過進士,他們家族不大,不過子弟讀書都很用功。
但是元氏父親學文不少,仕途上就走的不怎麼順,跟他清冷的性格有關,反正提不上去,元氏的祖父見兒子這樣,也不勉強他,就讓他在六部之外做閑職,寫寫詩詞做做畫,好像也不錯。
不過老爺子一直有個遺憾,就是他的人脈都在,卻沒有可以提攜的物件。
元氏十一歲喪母,她還有個同父同母的哥哥,因為母親對他們兩個的影響很大,所以母親死的時候,正好是元郎要下場的時候。
聽聞噩耗,影響了考試結果,從此後元郎也一直沉湎與母親的死,影響了學業,到了二十歲娶妻,那種有點傷感內向的性格才好轉。
今天四十七歲,早五年的時候中過舉人,不過之後就沒參加科舉了,現在打理家業,也無心科舉了。
所以元家當時就是這麼個情況。
元氏的母親死後父親續弦,續弦生了女兒,跟元氏關系一般,但是續弦夫人在家裡沒什麼地位,所以元氏的婚事她本來管不到。
但是元氏和楊廷和的婚姻,還真是她促成的。
楊廷和因為科舉,耽誤了婚事,也是想著考成了,娶個對自己有助力的妻子。
但是他庶長子有兩個,特別看重門封的大戶人家小姐也不願意嫁給他。
元氏喪母,雖然有繼母,但是一般好人家也不娶喪婦之女,感覺不吉利沒教養,所以元氏也不好嫁人。
就這樣,兩個人的婚事都有所耽誤。
在元氏繼母出門應酬的時候,就聽說了,於是回來跟元氏的祖父和父親說。
元氏的父兄是不太同意,因為年齡差距大,還有妾室兒子。
元氏的祖父是在官場上摸爬滾打過來的人,一看楊廷和的學問和談吐,就知道這人將來肯定會有出息。
至於什麼庶長子之類,那都是婦人之見。
楊家也是大戶,是耕讀世家,就算出了十個庶長子,也壓不倒正房頭上。
女人嫁男人,是要看他有沒有出息,能不能封妻蔭子,別的都是婦人之見。
元氏的祖父就非常喜歡楊廷和,元氏兄妹自幼就在老爺子跟前長大,很多道理都是她祖父教給她的,所以她就嫁了。
嫁人之後元氏按照祖父教授的行為方法管理後院,確實做到了一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