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寫的劇本,擷取了大唐成立後,李世民已經登基為帝,指派侯君集西域征伐高昌的歷史。
這段歷史在浩瀚歷史長河中並不算出彩,但其意義很重大,這是大唐定鼎天下後,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除了東徵高句麗沒有成功外,一直戰無不勝。
其中,對後世大唐影響力最大的戰爭,就應該是西域這場戰爭。
這一戰奠定了大唐繁盛的基礎,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讓大唐的威儀,徹底四散向各方,成就了李世民“天可汗”的無敵威名。
江夏選擇了這段歷史,就是要展現出侯君集西征時的不易,以及大唐盛世的繁盛。
“但其實,還有一段歷史也可以被拿出來。”
順著她們三人的思路,江夏思索著。
“哪一段?”鞏杉問道。
江夏說道:“大明,明朝朱祁鎮被俘那段。”
“那段也太不好了吧?不如這段來的提氣。你選擇那段,還不如選擇嶽飛抗金和戚繼光抗倭呢。”鞏杉說道。
尤芳菲道:“嶽飛抗金沒辦法選擇,那不是抗擊外敵,屬於阻礙歷史程序,還是戚繼光抗倭靠譜點。”
“我覺得江夏的選擇沒錯,但最好別一開始就選擇西征高昌,不如就把李世民滅突厥先放上來,一點點揭開大唐盛世的樣子?”程馨建議道。
江夏說道:“我覺得,從大唐不同時期取材來展現一段長期歷史,更好一點,我的計劃是這麼一段歷史後,是武則天君臨天下,然後就是唐明皇的七月七日長生殿,三段歷史,足以展現盛唐風味。”
“盛唐風味?你怎麼理解盛唐風味?”鞏杉問道,“就是戰爭?”
江夏搖搖頭:“那可不是,盛唐?那是李世民大唐無敵天下的軍隊,是武則天千古女帝的獨特,是李隆基長生殿的纏綿悱惻。”
“沒讓你寫作文,你這麼理解倒是也可以。不過,上頭讓你寫傳統文化,你這沒有吧?”鞏杉道。
江夏卡殼,他仔細想了一下自己的計劃,貌似還真沒什麼傳統文化方面的體現。
“我覺得我們可以改個方向,寫文化主角,不寫帝王主角。”尤芳菲說道,“把盛唐的風味,融入到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中,沉入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邁中,這樣才可以體現盛唐的風味。”
“唐,最重要的不是詩詞麼?我同意芳菲的意見。”程馨說道。
“我也贊同。”鞏杉也道。
江夏道:“我反對,我寫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