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晉國將列國聯軍組建起來,再一起打鄭國就是。
但此時的魯國實際掌控者是陽虎,在陽虎的指示下,季孫斯在魯國卿級班子會議上提議提高對晉國命令的執行力,迅速出兵討伐鄭國。
打鄭國,魯軍名義上的統帥是魯定公,出面的卻是季孫斯和仲孫何忌,幕後主導的當然是陽虎。
在陽虎的授意下,季孫斯和仲孫何忌按陽虎劃出的行軍路線,命令全軍迅速進發。
陽虎的行軍路線沒有錯,打鄭國,魯軍得經過衛國。
經過衛國,魯國得辦一個借道手續。
但陽虎把眼一瞪,對季孫斯道:“都什麼年代了,都什麼時候了,借毛線道?衛國是魯國最可靠的盟友,會為了這一丁點事就和魯國翻臉嗎?
軍情緊急,半刻都耽誤不得,唯有快速進軍,打鄭國一個措手不及才有可能取勝。一旦打了敗仗,晉國責怪下來,誰承擔責任?”
那就不借道吧。
正如陽虎所說,衛國沒有意見!
在衛國看來,魯國是衛國最可靠的盟國,歷史上兩國關係非常鐵,再說魯國這一次是奉晉國命令列事,而且又是事關天子的事,行大事不講小節。
陽虎確實是有兩把刷子的,正如陽虎所料,由於魯軍這一次進軍實在太快了,鄭國根本來不及反應,重鎮匡邑就被魯軍拿下!
陽虎命令,在匡邑插上晉國旗幟,這意味著雖然是魯國攻佔了匡邑,但這是奉晉國命令而拿下的,應送給晉國。
陽虎很清楚,這個年代,唯有將晉國馬屁拍好,自己所圖的大事才有可能成功。
想當年,季孫意如正是將晉國馬屁拍足了,不但沒被追究驅逐國君之罪,還令魯昭公最終客死他鄉。
所有魯國人都對陽虎很佩服,連季孫斯和仲孫何忌都覺得陽虎確實有幾把刷子。
此次出兵鄭國,看來陽虎的整個戰略戰術都很正確。
不向衛國借道,衛國表示了理解。
然後,陽虎快速進軍突襲鄭國重鎮匡邑,並一舉佔領了匡邑,取得了魯鄭交戰史上難得的一場勝利。
接下來,陽虎將匡邑送給晉國,使晉魯關係鐵上加鐵。
陽虎的命令又來了,迅速撤軍。
這一招令季孫斯和仲孫何忌又不得不佩服:見好即收,既完成了晉國的命令,又保護了軍隊。
一切按陽虎命令列事。魯軍迅速撤出鄭國,走的是回頭路。
回頭路,當然又得經過衛國。
陽虎對季孫斯道:“主公,挾得勝之兵威,過衛國之境,定能讓主公榮耀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