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春秋魯國風雲> 第356章 意外事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56章 意外事件 (2 / 3)

魯襄公本就厭煩這種朝見之事,那可是放下堂堂大周王朝宗邦諸侯的身段,去向晉、楚這樣的超級大國低三下四做小的。

現在你楚國都國喪了,那大家都回去吧。

魯襄公剛表達自己的意見,大夫叔仲帶就表示了不妥。

仲叔帶道:“此番赴楚國,雖是朝見楚子,但難道僅僅是為了楚子一人嗎?

臣以為,主公只有去了楚國,那就說明我們魯國是真正在踐行弭兵會盟精神,來楚國的主要目的是與楚交好。

既然都到這裡了,豈能半途而廢?”

子服椒卻道:“大夫所言,確實是有道理的。萬一楚國新君以主公不朝見藉口找魯國的麻煩,確實是值得重視。

只是,雖然說‘君子遠慮,小人從權’,但臣以為,大國的心思不能猜也不敢猜,將來到底會如何,誰也不知道。

所以主公還是多考慮考慮眼前的問題,如今楚子已薨,楚國大喪,還會來顧全我們的朝見嗎?

臣建議打道回國吧。”

子服椒這一番話,講得也算在理。而且,據可靠訊息,本來與魯國一樣去楚國朝見的還有宋國國君宋平公,陪同宋平公去楚國的是右師向戌。

君臣兩人也是剛到漢水就得到訊息說楚國國君去世,結果兩人一合計,中止此次朝見,撥轉車頭就回宋國了。

所以魯襄公自己是有意中止朝見的,此時見子服椒贊同自己的意見,非常高興。

但是,執政上卿叔孫豹和大夫榮駕鵝都表示支援叔仲帶的意見。

他們甚至引用了子服椒的那句“君子遠慮,小人從權”,認為作為君子,必須考慮長遠利益,而不能被眼前利益所左右。

尤其是為國君考慮,必須得長遠,這才是君子所為,這才是忠心奉君。

包括魯襄公在內,總共五個人有發言權,結果魯襄公與子服椒是一種意見,不朝見;而叔孫豹、叔仲帶、榮駕鵝是一種意見,繼續朝見。

兩種意見完全矛盾,那得聽誰的?

放在其他國家,可能以聽從國君的意見為主。

但魯國的春秋走到了現在,國君的聲音實在太微弱了,如今掌握大權的是三桓,現在又是三桓之一的叔孫豹作為執政上卿。

叔孫豹的意見又代表了大多數,那就少數服從多數,把國君的意見否決了,繼續朝見。

這裡,我們分析一下子服椒為什麼說寧可當小人,也要考慮遇事從權呢?

從權,即權宜變通的意思。楚王在世時,當然要朝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