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大宋將門> 第865章 文彥博罷相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65章 文彥博罷相 (1 / 3)

兗州的工廠一共紡織出37萬匹棉布,除了賣出去的20萬匹之外,還有17萬匹,以紅利的形勢,返給了兗州的百姓。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這句詩怕是無人不知,蘇轍在盤點一年的收獲之後,他認為百姓幹了太多的工作,必須修水渠,修道路,建學堂……放在以往,幾十年也未必完成這麼多,給老百姓分一點好處,是理所當然。

每家半匹棉布,至少讓孩子老人能換一身新衣服,過一個舒心的年……也的確如蘇轍預料的,兗州百姓,歡欣鼓舞,充滿了鬥志,都卯足了全力,想要大幹一場。只要三年的光景,就能擁有一塊完全屬於自己的土地,哪怕累死也值得了!

盤點兗州各項成績,除了納稅比濟州少之外,其他的各項,都遙遙領先。

而且濟州的優勢很快就會被碾壓。

因為隨著兗州教育的發展,在兩三年之後,就會擁有一大批素質極高的工人……而且兗州的基礎設施更好,灌溉水渠更多,棉花質量也高……這些優勢足以幫助兗州,徹底超越濟州了。

文彥博努力想要找兗州的麻煩,證明他不差。

結果找來找去,文彥博只找到了一樣,那就是兗州處置的罪犯,甚至比濟州還多,要知道濟州的罪犯比以往增加了十倍,兗州竟然更多?他們到底幹了什麼?

這個問題,章惇給出了答案。

被他們處理的都是孔家遺留的打手,還有流氓地痞,各種人渣無賴,當然,還包括一批士紳地主……

審視兗州的發展,王寧安終於想通了,看清楚了,他覺得自己升華了……拗相公說,分田能給百姓留一條退路,給變法爭取迂迴的空間,這個說法當然有道理,王寧安又看到了另一層深意……

從先秦開始,就出現了租佃的模式,經過了一兩千年,已經相當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圍繞土地運作的複雜關系。

首先就是鄉紳地主,世家大族……他們靠著佔有土地,獲得資源,供養後輩讀書,進入官場,反過頭,又給他們爭取更多的土地,保駕護航。

另外呢,長期的繁衍生息,又造就了宗族勢力,一個個規模龐大的家族,動輒幾百人,上千人,家法族規淩駕朝廷的律法之上,族老長輩,予取予求,晚輩根本沒法反抗,只能屈從安排。

在地方上,朝廷力量有限,沒法直接管理百姓,又出現了胥吏和鄉紳宗族勾結的情況……此外,還有一大堆的青皮無賴,地痞流氓,等等雜七雜八的勢力。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又很容易忽略的常識……比如這一次文彥博就犯了錯誤。

亂七八糟的勢力沒有清除,就強推棉花種植,自然有一大幫人像是蒼蠅蚊子似的,都湊了上來,人人豐潤,一層層盤剝,一層層扒皮,老百姓當然要吃虧,破産,餓肚子,甚至上梁山造反……

這不是處置幾個貪官和大戶就能解決的問題,只要地方的結構不改變,不管在哪裡推行,結果都是一樣的。

老百姓永遠都是吃虧的!

王寧安之所以觀察這麼長時間,沒有貿然推動變法,就是因為他還不確定,到底要怎麼改?

他想過,對內改革是很困難的事情,相對來說,對外用兵就容易多了……搶奪土地,搶奪資源,開拓市場,販賣奴隸……總而言之,用盡一切辦法,把好東西往大宋弄,在不對大宋動手術的前提下,就實現工業化,就實現富國強兵,那該多好啊!

可是經過觀察,尤其是濟州和兗州的對比,王寧安清醒了,不要想著光是對外下手就能解決問題,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