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朱熹評價宋真宗的‘真宗東封西祀,糜費鉅萬計,不曾做得一事’拿來形容段思聰,真的再合適不過了。
現在,這位大理宋真宗段思聰過了最開始的興奮以後,也開始覺得不太對勁了。
因為這十四個月中,他三次從陽苴咩城往返善闡府,見到的場景和聽到的彙報,是調集軍糧一次比一次艱難,百姓的怨氣,肉眼可見的起來了。
署衙中,段思聰的左面站著清平官高方,這位是跟著段思平一起起事的老人,高氏更是白人第一大族。
在這輩分和實力的加成下,再加上段思聰不怎麼管事,政事大權已經事實上落到了高方的手中。
高方不是個糊塗人,因此是意識到了周軍是想拖垮大理的。
但周軍用的,算是陽謀,高方也暫時沒什麼好辦法來對抗。
他只能選擇稍微削減前線軍隊,將一部分各部的徵召兵放回各部,來減緩物資的消耗。
高方拿著寫好的奏疏呈給段思聰,“聖人,臣召集三託、六曹各級官員經過精密計算,咱們只需要在前線留四萬人就可以了。
其中重中之重的長城郡(曲靖)留一萬五千,石城郡和升麻各留七千,其餘萬餘人留在善闡府為後援,如此可大大節省軍糧、物資的供應。”
段思聰點了點頭,雖然他不知道到底能節省多少軍糧,但是少了兩萬人是確定的。
這兩萬條壯漢光是吃一天就要五六百石,加上轉運一千五百石都扛不住。
他正要同意,卻聽得身邊一聲冷哼,站在在右側的大軍將董三廓突然說道:
“清平官說的輕鬆,這大軍遣散容易,再想徵召那就難了,假若此時周軍突然來攻,四萬人就能守住長城、石城、升麻三城及大大小小的砦堡?
就算能守住,四萬大軍長期在外,我等又能多支撐幾時?
現在周軍尚在征討高麗,大軍並未到此,咱們再守下去,等到周主舉國之兵前來,誰能抵擋?
臣以為,咱們現在應該乘大軍雲集之時,主動出擊,收復烏蒙城,將黑爨二十一部給拉回來,不然遲早要出大問題。”
董三廓的父親董伽羅本是段思平的國師,地位崇高,在建立大理國時功勞絕大,董氏也是大理國內段氏之下第一豪門。
結果在大理趙光義段思良篡侄子大位的過程中,董伽羅並不支援,是以在段思良上位之後,支援他篡位的高氏得到了大大的封賞,而原本興盛的董氏,則遭到了打壓。
所以,高氏和董氏很是不對付,基本高氏同意的,董氏一定是要反對的,目前正內鬥的厲害。
段思聰聽董三廓這麼說,覺得也好像有些道理,周軍只有偏師在烏蒙山脈,現在都不去打他們,等周主派大兵到來,大理國還能有什麼機會?
高方眼睛裡都要噴出火來了,他戟指董三廓大聲怒喝道:
“周軍佔據地利,甲堅械利還有大小砦堡卡住險要,黑爨二十一部又已經為他所用,我等捨棄堅城去逆攻,如何得勝?”
段思聰又一思考,這也挺有道理的啊!
可是,攻也不利,守也不行,那這一仗該怎麼打?
一直在出差,昨天被領導押著去喝酒,實在抽不出時間,抱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