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大理國只能沿著石城郡(曲靖)長城郡(蒿明)升麻城(尋甸)這一條並不算是很天險的山谷和壩子組成防禦系統。
且這次,他們不敢把善闡府讓出來了,原來可以在善闡府搞堅壁清野,那是因為朝廷大軍很難透過烏蒙山來補給。
但是現在,烏蒙山的滇東黑爨三十七部中二十一部都歸了朝廷,現在讓出了善闡府,人家直接就能進來當坐地虎,那就麻煩了。
但這還不是最恐怖,最恐怖的是當大理國徵發大軍沿著這三城收縮防線之後,就等於將大部分烏蒙山山脈的控制權給交了出去。
他們在城中,周軍在山林之中,周軍可以輕易在高處眺望這三城的部署,觀察大理軍隊動向,因此只需要少量軍隊在山林駐紮,就能做到完美的監控。
但大理軍隊不知道山林中的情況,不知道城外到底有多少周軍,要是把軍隊撤走,那萬一周軍突然出現,根本來不及徵召。
這就是劉晟所說段思聰死定了的原因,看似是大理軍隊把周軍擋住,使其不能前進一步,但實際上是周軍用少量軍力,就把大理軍隊耗在前線不能動彈分毫。
現在看起來還能支撐,那是因為有大理國的國庫在續命,可是這種代價是很大的,你不但要提供軍糧,這五六萬大軍的家眷,也還得照顧。
他們在前線駐紮,後方家中農事全部靠老弱婦孺支撐,段思聰不拿出錢糧補貼或者減免田租賦稅,軍隊搞不好都會譁變。
郭榮和章飛多賊啊!一看這種情況,立刻就命人在烏蒙山脈,就沿著大理軍的對面修建山寨先做好防守。
再於高山之上大建瞭望用的木塔來眺望三城情況,並將手下一萬五千大軍和一萬滇東二十一部番兵分成四部輪番修整。
這一對峙,足足就是十四個月,雖然確實有兵力太少無法正面進攻的原因,但更大的想法,就是為了消耗大理國力。
。。。。
善闡府,拓東節度使署衙,大理王段思聰就駐蹕在這裡。
說起這個大理國,還跟北宋有億點點相似。
開國皇帝段思平這個人,可以看做是一個西南趙匡胤,出身將門,交遊廣闊,武力超群,善於籠絡人心,稱得上一聲雄才大略。
在段思平之前,南詔字自五代大王葛邏鳳以來,大理國的實權,就一直被漢人掌握,當時南詔國內的清平官(宰相),基本都是由漢人出任。
這些漢人或是被擄掠來的,或是直接來投奔的,因為出色的能力,而被南詔王室委以重任,當然也有用漢人這種外來勢力,壓制本土領主的意思。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後,漢人清平官在南詔國內的權力急速壯大,從建立大長和國的鄭買嗣,到被擁立大天興國趙善政,再到被後來大義寧國揚幹貞,基本都是漢人清平官家族出身。
而在這種情況下,出身白人(白族)段思平得罪了國王揚幹貞,一直在被不停的迫害,逼不得已只能造反。
這期間,段思平審時度勢,提出了‘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口號,這成功吸引了這片土地上飽受戰亂、動亂人的支援。
因此只用不到八年時間,段思平就成功推翻了大義寧,並把疆域恢復到了南詔鼎盛時期。
不過,沒等段思平把國內的問題徹底解決,就跟趙匡胤一樣突然撒手西歸,隨後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繼位。
但這時候,大理趙光義段思良出現了,這位段思平的二弟迅速把侄子趕下了臺,逼得侄子落髮為僧。
可憐的段思英,前後加起來只當了十一個月的王,就只能黯然遁入空門。
現在的大理王段思聰,就是大理趙光義段思良的兒子,其本人的性格,簡直就是宋真宗附身。
喜奢侈,好文學,愛面子,耳根子軟,臉皮厚,想要搞點陰謀詭計呢,偏偏還有點重情義,導致最後做出來的事,真的讓人難繃。
你說他沒有能力吧,好像有那麼點,你說他有能力吧,做事好像又有點辣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