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孫光憲心中很清楚,張鉊既然剛才那麼問了,他就更不能要張鉊的官職。
因為一旦接受了張鉊的官職,特別是相對較高的官職,那麼就證明了,他就是有些做姿態,於是不管張鉊如何勸說,孫光憲就是不受。
眼看又僵持住了,最後還是盧琰出來解圍,他對張鉊說道。
“孫孟文曾言,寧知獲麟之筆,反為倚馬之用。
今聖朝鼎立,也到了要準備為大朝以及朱梁、後朝等修史書的時候。
孫孟文讀書萬卷,又深愛此,不如命他先為大唐修國書。”
張鉊眼睛一亮,新朝為前朝修國書,乃是中國歷史上的慣例。
但唐末五代這四十年間,天下間戰亂不休,還不如中唐時期穩定,加上完全是武夫當政,也沒幾個把這事給提上日程。
只有後唐建立時,為了強調法統,就準備給大唐修國書,可是一直到了後唐滅亡,準備工作都沒做完。
一直等到了石晉天福六年(941)年才開始修,成書於開運二年(945),這就是歷史上的《舊唐書》。
但此時來說,壓根就沒修完,因為張鉊蝴蝶翅膀一煽,契丹人進入中原,就早了這麼一年多一點。
在面對契丹入寇威脅,以及席捲河南、河北、河東和關中四地的水旱蝗災影響下,編修工作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書沒有編成,契丹人就入了東京開封府,負責編修唐書的監修趙瑩得罪了石重貴被貶到華州,很快就投降了張鉊。
監修副使劉昫死於契丹入東京之時,編修張遠、賈緯四散躲避。
趙熙等投靠契丹人,替契丹人四處搜刮錢財,結果被起義百姓打死。
所以現在的唐書相當於修了一個七成左右,但事情就停了下來。
前張鉊平定北方,南平也到手了,一連串的仁政下來,國力開始恢復,正是為修前朝國書的時候。
而且歷史上由於舊唐書修的太匆忙,也因為後晉國力有限,四方不服,契丹虎視眈眈,因此沒有精力來尋找更多史料,來把舊唐書修的更加完善。
加上石重貴傻貨一個,對這些也不重視,所以舊唐書被歷代很多文人鄙夷。
這就罷了,最大的問題,還是導致了新唐書的出現。
原來到了宋仁宗時期,宋仁宗認為舊唐書粗鄙狹淺,決定重修唐朝國史,讓歐陽修來主編新唐書。
這簡直就是災難,歐陽修此人也算是個人傑,但是道德潔癖太嚴重,對唐代歷史,進行了唯憑個人好惡的大量刪改。
他不但將朱溫乃至朱梁一朝的記錄大加刪改,還對隋末、唐末的農民起義領袖如竇建德、劉黑闥、黃巢等人大家撻伐,多有失實之處。
就連武則天也沒逃脫他老人家的毒手,被其稱為弒君篡國逆主。
人有好惡很正常,但是用到修史方面,這就不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