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洛水,名稱來源於尹水和洛水,這兩條發源於洛陽西南的河流向東北流淌,在偃師城處交匯,隨後匯成一條河,這就是尹洛水。
也就是說,偃師城實際上是位於尹洛河交匯之處,屬於最典型的衝擊型平原。
是以,契丹大軍逆尹洛水而上,一路都是走在了邙山和嵩山之間的狹小河段。
只有到了偃師城外,才有大片開闊的盆地,適合十幾萬大軍的決戰。
耶律德光想要進來,張昭當然不會不讓,而且契丹人的遠探攔子馬還是很有水準的。
在他們的遮蔽下,嵩山與邙山之間的尹洛水道根本無法伏擊。
張昭於是按原定計劃,把契丹人放了進來。
七月中,耶律德光率七萬五千大軍,連破張昭在尹洛水上設立的七道水寨,大軍推進到了偃師城東南。
本來已經打破了偃師西城的雍涼軍,只能開始撤退。
耶律德光遂率大軍進駐偃師城,以左右皮室軍為主力,居於城中。
右軍以耶律頗德統帥的屬珊軍以及部族軍騎兵為主,附帶有三千奚人步兵。
左軍以晉軍降將為主,由蕭翰、李守貞為正副統帥。
他們以偃師城為大營,背靠邙山,依山下寨延綿三里多,步騎配合,軍容嚴整。
張昭的雍涼軍則退到了金墉城附近,以修復好的金墉城為大營,憾山都、左右羽林衛加上瀚海鎮七千人為中軍。
以閻晉為左軍排陣使,統轄武威、雄武、鷹揚、豐安四鎮以及延州彰武軍一部,加上徵召來的關中義兵、義從驍騎和團結弓手四千人,共兩萬一千。
以白從信為右軍排陣使,統轄靈武、定遠、玉成三鎮以及少量的義兵、義從和團結弓手,加上投靠的保義、奉國、寧國三軍,共計兩萬人。
張昭的四萬八千大軍,除了留守的陰鷂子和劉再升,以及守護洛陽城的河陽軍以外,全部主力,盡數到齊。
。
。
偃師城中,耶律德光待全軍安全下寨之後,也開始召開軍事會議。
遼軍自鞏縣而來,這一路上,遇到的阻力並不是很大,這讓耶律德光和眾兵將,士氣恢復了不少。
造成這種的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遇到的只是雍涼軍的義從驍騎。
作為非主力的徵召兵,義從驍騎從戰馬到武器,都與真正的雍涼鐵騎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