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瀚海唐兒歸> 第441章 又來一個勝子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41章 又來一個勝子龍? (1 / 4)

戚城,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城市,荀子儒效篇就曾記載,武王之誅紂也,....朝食於戚。

春秋時期,戚城更是異常重要的戰略要衝,光是春秋諸侯會盟,就有七次在戚城。

只不過,當中原一統,不再諸國征戰以後,戚城的地利位置就開始不斷減弱。

到了現在,如果不是後晉與契丹的大戰,戚城仍然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小城。

戚城的具體位置,就在後世河南濮陽市華龍區。

不過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是後世共和國時期的濮陽和現在屬於澶州的濮陽,並不是一個地方。

後世的濮陽在黃河以北,實際上就是此時的戚城,而此時的濮陽,在黃河以南。

戚城之所以在晉遼大戰中顯得如此重要,是因為戚城身後就是黃河。

而在這段黃河上,有條極為重要的浮橋,是此時渡過黃河的重要途徑。

因為這座浮橋,可不是馬家口那種軟趴趴能用戰艦就撞毀的浮橋。

而是用了鐵牛為木樁,鐵鏈為易笮索(竹索編制物)的高階浮橋。

這種浮橋,非常耗費銅鐵等珍貴的物資,歷史上唐朝建蒲州黃河浮橋,據說用去了當時全年百分之八十的鐵產量。

而在歷經戰亂的五代,黃河之上還能用的這種鐵索橋,只有三座。

陝州保義軍節度使境內的太陽橋(三門峽)

洛陽北面孟津的孟津橋。

以及戚城身後的鐵索橋。

所以在馬家口搶渡失敗以後,耶律德光要徹底擊垮後晉,就必須要佔領戚城,然後從戚城後面的鐵索橋到達黃河南岸。

至於為什麼後晉不摧毀戚城鐵索橋,斷了契丹人南下的希望?

呵呵!耶律德光心裡倒是萬分希望後晉這麼幹。

因為後晉朝廷這麼幹了,那就表示他們放棄了黃河以北的土地,耶律德光馬上就可以掉轉頭去安撫地方。

而覺得自己被朝廷拋棄的黃河以北之民,定然就會投靠契丹。

那樂子就大了,契丹人一旦整合河北、河東兩地,以後可以從陝州到黃河入海口隨意選擇地方修建浮橋。

這隻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因為你根本防不勝防!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