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黃埔軍校的戰爭假想敵,就是日軍,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其實也無所謂,人家日軍都已經侵佔了東北和華北大片領土了。
我們還在這裡扭扭捏捏的說什麼假想敵,日軍就是我們的敵人,宿敵,我們在軍校裡學的知識技能,都是為了以後上戰場和日軍對決所用的,沒必要藏著捏著。
陳教官並沒有按照學校的規定,直話直說,就算他不說,大家也知道,所以,在學那個課程時候,就要附帶研究日軍的同樣型別課程。
比如前段時間學的槍械,步槍,就專門拿日軍的38式步槍來學習、研究;38式步槍是日本明治38年仿造毛瑟步槍,改良後定型的,所以被稱為38式。
38式和之前的30式相比,多了一個防塵蓋,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所以俗稱為38大蓋。
38式是一款給亞洲人量身訂造的步槍,在清末時候中國就開始進口仿製了,以山西晉軍仿造使用最多。
38式有幾個特點,一是口徑只有65毫米,小於98式792毫米的口徑,步槍彈65x50,也小於98式的792x57,子彈小。
但38式比98式長了170多毫米,槍管長,子彈在槍管裡高壓氣體強推時間長,旋轉時間夠,所以,38式的子彈初速快於98式,射程要大於98式,彈著點的精度也高於98式。
如果單單論射擊精度的話,38式的精度是二戰中所有步槍中最精準的,但是它的65小子彈受風偏的影響較大。
還有就是之前說過的,子彈小,速度快,子彈動能自然就高,經常是擊穿人體,只留下一個很小的彈孔,造成貫穿傷,很難致死。只有在遠距離中彈,這種子彈才會在人體內翻滾,近距離就是對穿。
注:為了避免這個缺點,日本在30年代以後,開發出一種前輕後重的尖彈頭,子彈出膛後,由於彈頭重心不穩定,一旦命中人體彈頭立即就失去穩定性,會在人體內翻滾,彈頭還容易碎裂,對人體傷害很大,幾乎達到了被國際禁用的達姆彈(開花彈)的效果。
38式還有一個特點,它的刺刀也長於98式的,差不多500毫米,加裝刺刀後38式總長接近1700毫米,也就是一米七了(被之後的美軍稱為“可以發射子彈的長矛”)。
當時日本人身高偏矮,很少有超過一米七的個子,所以他們希望加長槍的長度,來彌補身矮臂短的缺點。
在進行冷兵器時代的拼刺時候,武器的長短直接影響到拼刺的效果,一寸長一寸強,何況38式比98式長了十幾公分。
長了這麼多,怎麼對刺?唯有增加靈活的步伐、擋格打壓的力度、出刺的突然性等,來彌補兵器的短處。
陳教官也教了大家一種單手持槍突刺的方法,在雙手突刺時候,看似夠不到對方身體,突然鬆開握住槍管的左手,右手單手持槍,追加一步或幾步上去,單手突刺對方。
這招是險招,輕易不能用,要麼一擊而中,更多的是被對手擋格把槍給打掉在地上了;所以要求使用這招的人,臂力很好,全身的爆發力也很好,不然,最好不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