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上輩子這類文章見過不知道多少次。
比如有一次他去餐廳吃飯。
兩天過後出現一篇文章,題目叫“頂尖物理學家說:靈感就來源於這”。
圖片中,他直愣愣的坐著。
對於這種照片,網友對待普通人和科學家之間的區別就出來了。
照片中是普通人——這個人好像傻逼。
照片中是科學家——智者的沉思。
當時的文章內容:
他一直盯著餐廳的那條鐵鏈子,覺得這東西和量子糾纏的兩個光子同源,鏈條的一端動了,另一端同樣會受到影響。
TM的。
他當時就真的是發呆而已!
“呼~”
許青舟把回憶壓下去,又把打腦闊的文章關掉,繼續查資料。
半個小時過去,許青舟倒是看到了不少熟悉的數學家的名字,有對他那篇證明文章的補充和改進,也有對波利尼亞克猜想的研究。
可惜,都不深入,研究方向僅僅能算是對孿生素數定理的延伸,根本沒幾篇有借鑑意義的。
而在有用的論文裡,他重點的看了是一篇叫“Mertens定理與素數定理”的論文。
這篇論文的作者算是許青舟的老熟人,亞吉爾教授。
在劍橋遇到的,那位說要證明孿生素數猜想的印度小哥的老師,來自印度帝國理工大學的高等數學研究所。
在論文中,他們首先透過計算素數倒數和引入了Mertens常數,接著透過對zeta函式尤拉乘積運用數分技巧得到了Mertens常數更精確的表示式.
這的確是一個研究素數分佈的一個好辦法。
文章結語,亞吉爾教授十分樂觀地表示,他們已經在繼續推進,如果幸運的話,大家在一年之內就有可能聽到波利尼亞克猜想被解決的好訊息。
許青舟筆尖輕點,覺得很有意思,打算照著這篇論文的方向繼續算下去。
對於什麼被搶先證明之類的,他倒是不擔心。
數學嘛,有時候真像長跑。
波利尼亞克猜想就是終點,比賽的過程就是證明波利尼亞克猜想的過程,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已經看到終點了,但等再前進一步的時候也許會猛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