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就是特殊的歷史情結吧。
1977年,川藏線進行大範圍改造,由三級路面升級為六級路面。
1978年,川藏線改造因為缺乏資金而停滯,路況日趨惡化。
1979到1984年間,年平均斷通時間長達一百六十四天。
1985到1992年間,年平均斷通時間一百八十天,川藏線基本癱瘓。
1996年,武警交通川藏公路機械化養護支隊組建,但還是因為經費不足以支援路面修復。
有多人人為了這條路奉獻了青春和生命。
王亮記得,祖國記得。
王亮道:“武警交通一總隊四支隊,這是武警交通部隊歷史上第一支以養護保通為主要任務的部隊,他們負責守護著川藏線環境最艱苦、海拔最高的八百公里路段。從川藏交界的竹巴籠到林芝境內的東久鄉。”
“那裡,塌方、雪崩和泥石流發生最為頻繁。其中然烏溝雪崩、冷曲河滑塌等堪稱世界地質災害之最!但在四支隊官兵們的精心養護下,這段公路從原來每年不足六個月的通車時間提高到現在的十一個月!”
川藏線全線一共有兩百零九個道班、工區一共有三千三百名公路養護職工。
這條公路通車四十多年,基本上沒有大修過,但到現在仍然能保持通車,在世界築路史上堪稱奇蹟。
王亮到過那裡,瞭解道班工人們的情況。
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在高海拔地區。
冬天,只能靠化冰取水。
夏天,水害阻斷大陸,只能靠鹽和辣椒拌飯下肚充飢。
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只有默默的奉獻。
只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搶險救災,維護公路順利暢通。
有一座巨大的石碑,坐落在西藏拉薩的市南,拉薩河畔。
王亮道:“那是在一九八四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為了紀念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車三十週年,銘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業績和巨大犧牲而建立的,我還記得石碑上的碑文。”
【建國之初,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增進民族團結,建設西南邊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築川藏、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東自成都,始建於一九五零年四月;青藏公路北起西寧,動工於一九五零年六月兩路全長四千三百六十餘公里,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同時通車拉薩。】
【世界屋脊,地域遼闊,高寒缺氧,雪山阻隔。川藏、青藏兩路,跨怒江攀橫斷,渡通天越崑崙,江河湍急,峰嶽險峻。】
碑文簡單明瞭,用最樸實的文字說明了世界屋脊的自然特點。
【十一萬藏漢軍民築路員工,含辛茹苦,餐風臥雪,齊心協力征服重重天險。挖填土石三千多萬立方,造橋四百餘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