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張德治從小便體弱多病,不能親赴戰場,殺敵救國。
於是他就選擇了另一條路:記錄戰時新聞,留予後輩史料,存證日寇罪行。
樊建國回道:“符羅飛教授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去世了,趕上那場大風波,日記就流失了。我也是前幾年在一次與偶然的機會下在京城的書刊資料拍賣會水囊見到這本日記的。”
“儘管價格昂貴,我還是籌錢把她拍了下來,因為她的價值實在是太高了。”
王亮點了點頭,很是滿意:“你小子有眼光啊,一本記錄當年淞滬之戰的私人日記,事關抗戰,非比尋常。這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最寶貴的歷史財富啊。”
樊建國示意工作人員將保險玻璃開啟,把八一三日記取了出來,交到了王亮的手上。
接過這本日記,王亮顯得格外小心。
歷經了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幾經戰亂,大風波,還能儲存下來,真的是太難能可貴了。
但也正是因為年代久遠,紙質也就變得無比的脆弱。
稍稍翻動,書頁就會被損壞。
珍貴的史料啊!
王亮注意到日記中所記錄的一段:【夜報出版,日升樓之慘劇始明瞭,時在下午一時,墜落地點,適中四義路口之交通燈警亭附近,轟然一聲,全市震驚,該彈落地之處,鐵片所及,附近一帶店鋪,玻窗俱遭炸燬,千瘡百孔,宛如地震之後,四街血肉橫飛,遍地陳屍,慘不忍睹,遭此罹劫者,達四五百人。】
【惟二彈究為誰屬,尚在調查中,又四川路美國海軍機房,亦有炸彈一枚自空墜中,當時爆炸之聲奇響,予雖聞之,惟不料竟落於離予僅百步之處也,所幸該地處境冷僻,故無生命喪失。】
【連日因滬東區虹口殘敵,勢窮力蹙,不得不另謀新企圖,一方面殘敵繼續頑抗。同時集中艦隊載應援陸軍兩師團,分向吳淞、獅子林、瀏河、楊林口等處以密集炮火猛攻,企圖掩護登陸。張華浜蘊藻浜兩處圖登陸者尤眾,我軍以重炮還擊,雙方展開極猛烈之炮戰,經兩小時後,始將敵軍全部擊退。】
【大晚報載今晨四時半,泊口外之敵航空母艦上之飛機一佰零五架全體出動,十二大隊(六)飛京杭各地,十一小隊(三)在滬市近郊環視偵察,並濫制炸彈,明日訊息,勢必惡劣。又載臺浦附近停日艦十餘艘,形勢甚緊張。】
王亮記得,這應該是發生在四義路上的一次轟炸。
當時他就在滬市,親眼目睹了這場慘劇。
八一三日記中所記載的,同王亮所見的,高度契合。
血肉橫飛,遍地陳屍。。。。。。
重溫歷史的感慨,或許只有王亮才能說出那種滋味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