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8 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非嫡系
國*軍為抗戰出了大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國*軍將士都是英雄。
對於那部分歷史,王亮真的是太瞭解了。
“那是一九七七年吧,我在川省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同當時擔任第二十二集團軍第41軍司令部上校高階參謀的胡臨聰有過一次交流......”王亮回憶道。
在那次交流的過程中,胡臨聰作為當事人向王亮詳細地介紹了川軍的裝備情況。
當時各軍部隊的武器裝備極為低劣簡陋,所有步槍十分之八為川造,十分之二為漢陽造,更因使用已久,質量太差,以致大部不堪使用,打一兩槍就搬不開槍機,有的槍上連刺刀也沒有。
至於輕重機槍,其數極微,每師多則十餘挺,少則數挺而已。
火炮方面,每師除數門迫擊炮外,山、野炮一門都沒有。
裝備方面,每人僅有粗布單衣短褲兩套,綁腿一雙。
既窄且短的單被一床,小竹蓆一張,雨鞋兩雙,斗笠一頂。
而川軍所奔赴的地方,都是氣候多寒的黃河附近地區。
不僅僅是武器簡陋不能殺敵,衣被更是難以禦寒。
“當時川軍將士的薪晌待遇連中央軍的一半都達不到。”王亮介紹道。
情況遠遠比想象的要複雜的多。
生活在歷史中的人沒有準確預見歷史的能力。
川軍中有個別的旅團長以為國防部已經答應配換和補充武器,就將原部隊中能用的槍提留起來,作為出川失敗後重起爐灶的後路。
有的甚至用廢槍替換好槍,私下裡把好槍運回老家。
最糟糕的情況是一個連級的作戰單位當中,能夠打得響的槍支僅僅有一兩隻。
至於機關槍,一個團或一個旅才有兩三挺。
手榴彈每兵只有三四顆。
比較有戰鬥力的部隊,還是靠背插一把大砍刀。
像醫藥、救護、兵站和補給等作戰配屬單位一個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