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由得去反思,現代條件越來越好,為什麼吃苦精神越來越消退了呢?
同那些前輩們相比,自己真的是差得太遠太遠了。
量變,正在一點點的產生。
最終,引起的必將是質變。
跟著雷恰戈夫來到老兵下榻的營房,簡單的寒暄之後,別開生面的故事分享便開始了。
“大家好!我是太平洋艦隊的退役軍人!”一位老兵自我介紹道。
“很多年前,我來過中國,還和日本人打過仗!”
老兵的名字叫安納託利·阿列克謝耶維奇·科金,是前蘇聯軍隊的工程師,今年已經九十三歲。
一九四三年,科金進入列寧格勒的一所軍工學校學習,畢業後成為一名下士並留校任教。
教學期間,他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要赴前線作戰的申請。
終於,在晉升為少尉的時候,科金被批准加入波羅的海沿岸第一方面軍。
年輕的科金在部隊中擔任的是工兵營獨立先鋒排排長,主要任務除了製造各種武器零件外,還負責為陸軍排除進軍途中的路障和地雷、清除敵軍火力點。
一九四五年,在柯尼斯堡戰役中,科金所在的編隊曾為波羅的海沿岸第一方面軍將領巴格拉米揚大將建造過指揮所和瞭望所。
這次戰役,波羅的海沿岸第一方面軍配合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殲滅了德軍蒂爾西特集團。
科金的眼睛裡閃著淚光,回憶道:“還記得有一次在執行任務的時候,我們踩到了反步兵地雷,當意識到下面埋有地雷的時候,腳已經抬起來了。就在快要爆炸,我的戰友用自己的身體蓋住地雷,救下了我們所有人。”
在結束對德軍的戰鬥之後,科金所在的部隊被併入到了外貝加爾方面軍,開赴中國戰場。
最初,科金的部隊駐紮在中俄邊境的一個偏僻山村,他們的任務是摧毀掉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邊境構築的海拉爾要塞。
“作為工兵,我們的任務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為衝鋒的步兵開闢通道,槍林彈雨之中,我們在日本人佈設的反坦克地雷陣中艱難推進,最後成功開闢出了兩條通道,而且兩條都能夠直達日軍戰壕。”科金不無驕傲地說道。
或許另一端的網友們從科金輕描淡寫的描述之中難以體會得到當時的是有多麼驚險刺激,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確。
那便是科金在戰場上搏殺過,在那個年代,他沒有懦弱,而是拿起武器來去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