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遊戲競技>四合院之都是黑科技> 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收 (1 / 2)

在鎮上放下王珺,李星也給了她不少票。三人也很快到家,家裡還是隻有幾個小孩子,大一點的現在都在地裡幫忙,將帶回來的東西放下,幾人也趕往田裡。

其實秋收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農作物的成熟時間是不同的。比如豆子,你不能等完全成熟再收割,那樣你只能在地上一顆顆撿豆子了,豆莢全炸了。看到葉子都開始發黃枯萎了,而豆莢也開始發黃,還沒幹燥的時候,就要收了,有的成熟不一致的,還要挑著割才成。所以豆子是最先收的,現在都已經晾乾入庫了。

而玉米則是相反,最好是在地裡多晾一段時間,如果收的玉米太潮溼,晾曬的不及時、徹底,反而很容易發黴,最後影響玉米品質。如果沒有陰雨天氣,往往都是曬得差不多了,才會將玉米收回去,這樣秸稈也可以直接拉回去了。

現在主要收的是玉米,還沒走到田裡,李昭就看到一車車的玉米棒子被送到打穀場,需要先將玉米晾乾,才能脫粒。分工非常明確,一隊人負責砍,一隊人負責掰,一隊人負責運輸,而打穀場只有少數幾個半大孩子負責攤平玉米。

而小孩子,有六七歲,基本都是在田裡幫忙,他們主要負責送水或者掰玉米棒子,一片繁忙的景象。這是後世很難見到的場景,那時玉米收割也是收割機了。

運輸的不僅要運輸掰下來的玉米棒子,還要運輸秸稈,這些都會用於養殖蚯蚓。剛到田裡,李昭就看到一部分人已經在犁地了,看了看是豆田,應該是地晾的差不多了。而李昭設計的農機也已經拿到了田裡,李昭也走近了看看。

看了一下,李昭不禁有些驚訝,自己最近都沒有過問過播種機的事情,今天一看還真讓自己驚訝,放在田裡的播種機有二十臺,其中兩臺是雙耬腿的,耬腿間距也比較大,有三十公分,看現在的情況,應該是準備套著用。

簡單來說就是雙耬腿的走最前面,後面單耬腿的補空隙。這時蘇雅也在找比較有特點的地方拍照,這個時候膠捲可是很稀缺的,她也不敢拍太多,都是有計劃的,比如現在她就在拍村民趕牛耕田的照片。

這也是時代的特色了,這種耕種方式已經持續了幾千年,算是最後的餘暉了。李昭就是打算改變這一切的人,前世這種耕種方式一直大規模的持續到九十年代,在二十一世紀,還在很多偏遠山區存在,只是在平原地區才被機械化取代。

李昭希望的是在七十年代就將這種耕種方式給終結掉,提前二十年進入機械化耕種時代。那時候有生態農業打底,村民的生活絕對不會像從前那樣差。最重要的是組織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畢竟那也是李昭憧憬的生活。

很快找到自己老爹,和他一起的還有其他人,有兩位是經常過來的農業專家,其他的人李昭不認識。看了看,李昭發現,他們現在正在做統計,還挺詳細,有玉米棒子的,有秸稈的,看來是準備進行總體評估,李昭也沒有過去打擾他們。

而是對著蘇雅說道:“你看那邊專家在幫著統計產量能不能作為新聞?還有那些小朋友,也在幫著掰玉米,你覺得怎麼樣?”李昭希望給蘇雅指出一些不一樣的新聞點,就如剛剛蘇雅拍的耕田圖,很多人都會拍那個,沒有新意。

聽了李昭的話,蘇雅也是眼前一亮,他是理解了李昭的意思,很簡單,自己的稿件如果想被選上,必須要有新意才行。如剛剛的耕牛,新農機什麼的,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交上去絕對會和很多人的稿件重複。那時候就看誰的文筆好,就用誰的,競爭會非常激烈。到時候,被砍掉的可能絕對超過九成。

而李昭現在給她指點的地方,絕對是很少見的,有這兩點,自己的兩篇稿子,基本就有了。而且由於另闢蹊徑,過稿的可能就極大,想著手裡也不閒著,開始抓拍李昭說的兩個場景。特別是小孩子的,很唯美,也很心酸。

很快拍完,蘇雅先和李父問好,完了就開始採訪幾位專家,邊採訪邊記錄。而李昭這時也走到自己老爹身旁,問好後問道:“爸,今年的產量情況怎麼樣?我看剛剛已經在稱了。還有蘇雅現在採訪的那幾位我沒見過,他們是什麼人啊?”

產量情況是李昭比較關心的,要知道這時還沒有用化肥,主要上了蚓土,李昭很想知道效果怎麼樣。以前由於蚯蚓養殖的規模比較小,蚓土也少,使用面比較小,用了之後有效果,但沒有經過大田試驗,效果怎麼樣,不好說。

李父聽到是問這個,也很高興,說到:“那幾位啊,他們是農業部的人,來看生態農業效果的。我們一起做了對比,使用蚓土的田,今年應該不錯,明顯比沒有用的長勢要好,剛剛大致稱了一下,估計能比沒用蚓土的多上一百多斤。”

“使用量最大的幾塊地,長得最好,可能產量能達到七八百斤,這是從來都沒有過的。聽專家說,基本上快要趕上用化肥的地了,咱們一畝地可比用化肥的少了十幾塊的投入。”這個說的還真對,這個時代化肥價格可不便宜,最便宜的是碳銨,基本十塊左右一袋,硝銨和尿素更貴,一個十幾塊,一個二十多。

李昭一聽,這已經很接近後世的產量了,要知道,在有化肥和農藥的情況下,普遍的玉米產量也不過是一千斤左右,如果能保證玉米產量都達到八百斤,那絕對是巨大的進步,怪不得農業方面的專家要進行那麼細緻的統計。

李昭回道:“這產量很高啊,咱們後面規模起來後,估計大部分田地的情況都能達到這種程度,這就基本上算是多了將近兩成的產量了。”

要知道這個時代,糧食產量普遍都是比較低的,玉米五六百斤是常有的事。一畝地能多打一百多斤糧食,那是什麼概念,那是能多養活上億人口的大事啊。所有田地如果都實現這樣的效果,那消除飢餓就在眼前了。

聽到這個喜訊之後,李昭知道,蘇雅的新聞穩了,而且自己的生態農業構想也穩了,以後絕對會是所有人都爭著實施。沒有什麼會比這實實在在的資料更有說服力,更沒有什麼比這實實在在的糧食更有號召力。

看了看蘇雅那邊的採訪,李昭又問道:“新農機現在是什麼情況?我看咱們這到了二十臺,效果怎麼樣?”李昭也是希望新農機能順利落地。

李父看了看李昭,笑著說道:“就知道你會問這事,效果當然好了,比用木頭做的輕便多了。現在牛全部用來耕田,播種全部用人力完成,速度比以前快多了,用相同的人,相同的牛,配上新農機,每天最少可以多播種三成地。”

李父一說到這裡,就是樂呵呵的,這是自己兒子搗鼓出來的,今年李家村的秋播肯定能夠超過千畝,加上這半年積攢的蚓土,明年豐收基本算是比較穩妥的了。自己這個村長算是當得稱心如意了,現在基本都不用自己怎麼說,村民的幹勁那都是發自內心的,大家都知道,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李昭這時又問道:“前不久咱們不是商量著借一臺拖拉機過來嗎,怎麼沒看到?”讓拖來機過來耕田,也是李昭想讓村裡看看有拖拉機的好處,為以後推動機械化種植做準備,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現在沒有看到,還是挺疑惑的。

聽了李昭的問題,李父說道;“拖拉機要晚幾天才能來,到時候不是來一輛,估計是三五輛一起,咱們這兩天把玉米收完,把地晾一下,到時候全部用拖拉機耕種。現在豆田不多,我就沒讓拖拉機過來,既然要讓村民們開開眼界,那咱們就一次弄個大陣仗,正好有對比,也好堅定他們買拖拉機的決心,不是嗎?”

李昭聽了,嘿嘿一樂,豎起大拇哥道:“薑還是老的辣,這次讓他們見識了拖拉機的厲害之處,等村裡有了資金,那推進機械化就算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李家村由於早幾年就開始在李昭的帶領下搞生態農業的準備工作,現在基本已經到了拿回報的時候了。今年的養殖規模還不算大,但年底也絕對能有不少盈餘,明年基本就能初步開始機械化了。

“沈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