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鹿鼎記> 【0824 各方都忙著彈劾韋大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824 各方都忙著彈劾韋大人】 (3 / 4)

折騰雙方兩百多年的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此後近百年中,未爆發大戰爭。

高拱的《虜眾內附邊患稍寧乞及時大修邊政以永圖治安疏》就是在此背景下所作。

在這篇疏中,高拱表現出了傑出的邊政謀略,針對夷狄“適其欲則搖尾乞憐,違其願則狂顧反唾”的本性,高拱提出了使其“進貢稱藩”的策略,用懷柔政策來使之歸順明王朝,另一方面,又要做到有備無患:“敕下兵部,焉飭個該督撫江林諸臣,務要趁此閒暇之際,將邊事大破常格,著實整頓。有當改弦易轍者,明白具奏議處,毋得因循自誤。”

二、凡事親力親為以察國家安危。穆宗庸碌無能,對朝政毫無所知,每次上朝都要由大學士代答,經筵也經常不發表意見。再加上沉湎酒色,貪圖享樂,導致早逝。

明隆慶六年,1572年四月二十五日,皇帝病危,召高拱、張居正及高儀三人為顧命大臣,次日病卒。

有鑑於穆宗的庸碌無為,高拱上《特陳緊切事宜以仰裨新政疏》希望新登極的神宗皇帝不忘祖宗舊規,凡事親力親為,明辨是非,“遠內臣之嫌,釋外臣之惑”,做到“庶事無間隔”。

這篇疏是高拱為官生涯的最後一篇奏疏,言辭十分懇切,毫無做作之態。

他詳細的敘述了祖宗的各種制度,飽含對新皇帝的殷切期望。

三、有正綱常以補政體之不足。

封建時代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為三綱,仁、義、禮、智、信為五常。“三綱五常”體現了整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這種關係,同時也是封建立法的指導思想。

穆宗用人不疑,文有徐階、高拱、張居正、楊博,武有譚論、王崇古、戚繼光、李成梁。因此,雖然穆宗本人並不熱心於國事,但由於臣子盡責,所以這一時期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比嘉靖朝有了較大的改觀,後世史學家稱其為隆慶新政。高拱在此期間屢次上疏要求定綱常,正國是。

在《正綱常定國是以仰裨聖政疏》中,高拱提出了“君臣之義,一毫不可或幹;父子之恩,一毫不可或背。此乃頑固綱常之所在。”

四、儒家忠君思想的極致一一“純臣”。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

高拱以其身份和地位,其不僅是儒家思想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推崇者和衛道者。

高拱的奏疏中不乏儒家“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從中自然可以窺見高拱對明中後期社會形勢的判斷。

關於文王伐崇、戡黎之事,朱熹說道:“若說文王終守臣節,何故有此?只是後人因孔子‘以服事殷’一句,遂委曲迴護個文王,說教好看,殊不知孔子只說文王不伐討耳。”高拱對此評價道: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其中有多少道理,多少忠誠,多少誠心委曲,只此便是“至德”,又待何者而後為“至德”乎?君也,臣之所當事也。

高拱評價文王忠君之德為“至德”。紂雖惡,但其仍為君也,便是臣之所當事。文王伐封,便是有失君臣之義。但高拱同時也認為無道終會被有道所替,文王滅封,乃是有道王天下。

朱熹認為孔子溢美文王乃是私於文王,而後人維護文王乃是私於孔子。

高拱在為文王辯解之後,總結道:孔子之言乃至言,若孔子之言不可信,則天下無可信之言。

可見高拱的忠君思想完全是傳統士大夫式的、以維護君王權威為中興的“絕對忠誠”的思想。

所以他又說:“朝廷之上,不可無忠誠、剛正、遠識之重臣。”

孫承宗在原來歷史中的結局是自縊身亡的,是為國盡忠的,大義上絕對沒有問題。

但孫承宗對大明的重要性,或者在大明官場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是沒法與高閣老比的。

孫承宗是優秀的戰略家,能清晰認識倒對付滿人,對付建奴要城池,靠大炮打持久戰,同時還有一定的明辨人才,辨識人才的伯樂能力,同時還擅長築城,練兵,防禦。

但是韋寶作為喜歡歷史的人反而不會在意真相,只有把那些抗胡英雄的死說的越悲壯,才越能引起共鳴,才能讓更多漢人投入到反胡運動中。

因此韋寶其實一直對孫承宗的評價很高,覺得孫承宗是英雄,嶽王爺也是英雄。

不過,現在孫承宗這個大英雄就在參劾他自己的弟子了。

韋寶對於孫承宗的保留是,孫承宗既喜歡兩不相靠,沒有成為閹黨一員,也沒有成為東林黨一員,這本來沒有什麼。

因為韋寶也走這樣的路線,可你兩不相靠,就等於是兩者都要靠的啊,而不是當一個孤家寡人,你不能迎合各方勢力,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合格!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