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就是要批改閱卷了這些自然也有其他老師來做,不過那些數理化的課程,想要批改的話可就不是一般讀書人能夠乾的活了。
好在朱啟這段時間也已經培養了不少的人才,倒也不需要自己親力親為的去批改了。
而且在自己主持著科舉考試的事情的時候,自己的大哥朱標也一直從旁協助著自己,絲毫沒有任何與自己嫌隙的打算。
這也不禁讓朱啟鬆了一口氣,起碼自己所想的兄弟之間產生隔閡的事情並沒有發生。
只是至此之後,自己這個聖人的頭銜恐怕就要牢牢的坐實了。
唯一讓人放心不下的恐怕也就是自己的年紀,實在是太年輕了。
很多的儒學家可能會不認同罷了,只是那是對於普通人來說,但朱啟的身份可是大明的王爺。
而且這麼多年也為大明立下了汗馬功勞,作出的成就也是萬眾矚目的。
可以這樣說,聖人做得到的他做到了,聖人沒做到的他也做到了,如果這都不能成為聖人,那還得要什麼樣的條件呢?
而在搞定了科舉考試的事情之後,接下來還要選拔那些優秀的學生,朱啟自然也只能透過成績先進行第1輪的選拔,再進行面試。
不過面試就跟自己沒關係了,那是皇帝朱元璋的事情,朱啟也好不容易能夠休息一會,不過朱元璋顯然沒有打算讓他休息的意思,很快就讓朱啟進宮面聖了。
而朱元璋這一次讓朱啟也不為其他。
主要就是為了讓朱啟繼續寫他的國策。
在為大明制定了鯨吞北元和高麗的策略之後,論國策這一方面,朱啟在朝內自稱第二的話,可就沒人敢自稱第一了。
要知道能夠打敗北元的將軍或許會有,但是敢自信拍著胸脯說,一定能夠把北元控制下來的,可就只有遼王朱啟一人了。
而且從目前計劃實施的程度來看,如果遼王朱啟的策略,能夠完美的執行下去,而大明能夠繼續開發北元的話。
讓北元百姓們臣服於大明,成為真正的明朝人,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了。
如此厲害的計謀和政策,也就只有咱們遼王殿下能夠想得到了。
所以朱元璋才會讓朱啟寫國策,為大明後續的千秋萬代鋪墊基礎。
本來這事情是應該是他朱元璋來乾的,卻沒想到落到自己頭上了,朱啟也是相當的無語。
但朱元璋又是自己的父親,又是這大明的皇帝,皇帝都親自開口了,他也不好說什麼了。
但寫國策論什麼的,他也從來都沒有經驗,那些春秋筆法還有各種各樣的文章的句式.
他也不是很懂,就只能以白話文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了。
如果對上其他,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帝王,這麼寫的話,恐怕會挨訓的.
但他這一封策論是給自己的父親,又是平民皇帝朱元璋。
那就完全沒有什麼問題了呀.
反而他寫這種白話文,朱元璋看著還更加喜歡的.
更何況朱啟寫白話文的話,推廣起來也會方便很多,而且朱啟也在打算推廣白話文了。
不過推廣白話文最大的阻力並非是朝堂政治,或者是政策上而是生產力沒錯,你沒有聽錯就是生產力制約了白話文的推廣。
為什麼古代人會寫文言文,並不是因為他們平日裡說話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