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就不是很清楚了,反正和自己也沒有什麼關係。
他收到了要改善草原經濟的任務之後,馬不停蹄的就到了亦乃集來了。
而前段時間,來亦乃集的時候,這亦乃集還是一個小鎮子。
雖然分單著南北貿易往來的中樞紐的責任,但亦乃集畢竟還是規模太小了。
再加上大明前段時間開放了好幾個邊境貿易點,這亦乃集的作用更小了。
不過經過了大明的大力發展,還有最近的重點培養之後,亦乃集的規模已經不是前兩年可以比的了。
整個城池番了兩倍的面積,還不止而成內的人員,自然是不用多提了。
本地人口比較往來的商人,甚至都還不足一半呢。
而本地越來越多的漢人,和牧民都出現在這座小城裡面,他們都是在這裡生活做生意。
並且有些不少的漢人,都還想著在亦乃集定居下來。
畢竟現在草原,已經被大明給打下來了,這草原自然也就是安全的地方。
而在亦乃集,這個地方也最能夠看草原民族和漢人之間相互融合的情況如何。
一開始自然是有不少衝突的,不過,在大明捕快的努力之下,這些衝突也都不算什麼了。
不過大家不要誤會,這可不是說大明不快在搞什麼種族壓制,或者種族歧視什麼的。
要知道在朱啟看來這些草原民族和漢人其實都是我華夏民族。
大家都是自己人,雖然現在有一些衝突,但並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真正的罪過還是在北元皇帝那邊,現在北元皇帝都給抓住了,老百姓自然是可以好好的,做我大明子民的。
那些主動挑事的,自然是殺無赦了。
而那些願意好好過日子,當順民的自然是一視同仁。
不可能像北元那樣出現四等民族,殺一個元人就只需要陪一頭牛,這種事情是萬萬不可能發生的。
明法也是擺在那邊,如果有誰敢執法,或者是濫用職權的話,說不得就得立馬處理了。
大明的吏治在這個時候還是非常清明的,也是很高效的。
再加上這些亦乃集的官員,很多都是跟著遼王朱啟出來的,這方面的思想覺悟也還是有的。
不過他們雖然在思想覺悟上是非常高的,但在經濟上卻還是有點粗糙。
尤其是草原這種環境下,如何發展經濟,卻是讓他們頭疼的事情了。
也只能請遼王朱啟親自出山來,整頓一下草原上的經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