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核算農業利潤和工分單價。每戶全年所掙的工分總和,按工分單價折算成錢,再減去該戶全年所分得的農副產品的總價款,剩餘部分就是這個家庭一個年的分紅。
這時村裡的農業生產主要靠牲口和人工,勞動生產率很低,再加上工農產品的“剪刀差”政策,也就是透過壓低農副產品價格,以暗補方式讓農民支援城市建設;所以,這時柿子灣一帶農村,一般一個全勞力一個勞動日即十分工也只能核到兩三毛錢,最好的也不過四五毛錢,差的也就一兩毛,甚至還有五分錢的。
即便如此,隊裡的農活也並不減少。相反,在農業學大寨、抓革命促生產號召下,農活安排得相當緊湊。除了下雨、下雪,莊戶人從早幹到晚,甚至還提出來開門紅,元旦、春節也得上工。
只是這天公不作美,幾乎年年乾旱,地裡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隊裡分的口糧不夠吃,莊戶人就自發地把家裡的細糧也就是小麥用腳踏車帶到城裡頭,按一比一點幾的比例,換成更多的玉米麵、高粱米等粗糧,以填飽肚皮。甚至飼養員把生產隊給牲口配發的玉米、高粱、麥麩等飼料偷回家當口糧吃。
結果呢?生產隊裡的騾、馬、驢、牛一個個瘦的皮包骨頭,一個勁地拉稀,有氣無力。到了田裡幹活的時候,牲口走不了多久就臥倒在地不起來了,任憑你的鞭子抽得再厲害,那可憐的牲口一動不動,只有兩隻眼睛呆呆地望一望你,人們戲稱之為飛機。
牲口拉不動了,那用牲口的人自然也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去休息了,可以休息到牲口能爬起來為止。也正因為如此,隊長往往會把那些比較差的牲口,安排給那些有頭有面的人去使用。牲口臥下不起,人就可以蹲在牲口旁邊休息,而工分呢?卻照掙不誤。這便是和隊長關係要好的人的那一點好處。
家家戶戶口糧不夠吃,大凡到地裡幹活,一到了歇的時候,莊戶人就四處去找野菜挖,以便帶回家摻在麵粉裡充飢。這個時候,柿子灣一帶農村一大家子一頓飯能吃上一小碟蔬菜就算是不錯了,一年到頭也只有到了春節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點兒肉。要是去廟會買點肉的話,都喜歡要肥的,不要瘦的;肚子裡缺油水,肥肉吃起來香啊。可偏偏這時的豬羊還就是肥肉少、瘦肉多,因為它們都吃的是草、喝的是農家泔水,那肚子裡也吃不到什麼油水。
至於莊戶人的衣著嘛,那就更甭提了。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那衣裳都是補丁摞補丁的。村裡一些男孩會針線活,其實就是從縫補自己的衣褲開始的。反正,沒有人敢說一個富字,更不敢有一丁點露富,其實也沒什麼富可露的,即使哪家光景好一點,也好不到哪裡去。
也許是光景過得緊張的緣故,也許是她自己多心了吧,反正葉子感覺在家裡和從前不一樣了,一下子生分了。於是,坐滿月子,葉子和小張到鎮上辦了離婚手續,然後就去生產隊上工了。
這個時候,呵護孕婦、哺乳期婦女、幼兒以及法制的觀念還很淡漠;或者說都過於要面子,出了這種事,覺得很丟人,莊戶人就自己默默地吞下苦果,聽天由命了。至於後續如何,暫且不得而知。
第二卷 生與活(下
第三十九回 臉兒難看
第四十回 迫不得已
第四十一回 置之度外
第四十二回 又喜又氣
且說這年也就是羊年的農曆十月初八,葉子生下了個又白又胖的小子。這可把梁家婆婆喜歡死了,再也不說那酸兒辣女了,給娃取了個奶名叫狗娃,說這樣好養活。孩子出生頭天,梁家婆婆就把本巷男人們請來,給娃“別草”。
這別草,是柿子灣一帶一個古老的風俗。傳說,古時候女人們都是在草墊子上生娃的。娃兒
第四十三回 小家難持
第四十四回 節外生枝
第四十五回 向陽花開
第四十六回 隔空過招
且說這天吃過晚飯,多娃夫妻倆在屋裡閒聊。仙兒說:“見天呀累死累活的,也不知道都為了啥。”多娃笑著看了媳婦一眼道:“說毬的外,為這個家嘛,還能為啥?!”“咱掙的那,剛好給人家用。”“說的倒是個毬。”“不是?”“都一家子嘛,你說毬的外”
“額來你屋可不是當牛做馬的。”“嘿嘿,你才來幾天
第四十七回 偷偷摸摸
第四十八回 用心良苦
第四十九回 柿子熟了
第五十回 廟會邂逅
第五十一回 一心春暉
第五十二回 門裡門外
第五十三回 中年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