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菲斯特飛出大氣層了。”
小板磚向羅桓報告觀測結果。
“哦。”
“梅菲斯特發現小宇宙空空如也了。”
“哦。”
“你怎麼這麼淡定?都不興奮一下?”
面對小板磚瞪大的眼睛,羅桓揉了揉鼻子:“遲早的事兒,巴比倫嘛,有超凡力量的行星文明程序,怎麼說也不能和科技文明一個樣。
雖然重力確實是大了點,但我對優秀員工有信心。
意料之中,意料之中。”
原初宇宙的文明型別很多,難於用同一套標準來衡量與看待。
在不同形式的生命中,碳基生命的佔比最大,因為碳元素在一定的溫度範圍中,能組合成的有機物最為穩定複雜,誕生生命的機率最大。
而在碳基生物中,又以科技文明最為常見。
介於科技文明之間的道路差距不是大到離譜,所以能夠有一套公認的劃分標準,即文明等級。
大體上,羅桓瞭解到的文明大概可以分為行星文明、星系文明和星際文明,分別對應一二三級。
但是超凡體系,就很難裝進這套標準裡。
就比如現在的巴比倫,說快要進入星系文明吧,它只有一個亡靈能出大氣層;說還是行星文明吧,如果羅桓早早捏好了整個恆星系,這個亡靈還確實能夠登陸同一恆星系的另外行星。
“太寒酸了,搭檔,我覺得咱們該考慮一下收集恆星和其它行星資料,把巴比倫所在的恆星系補全了,省得以後每來一個能飛出場域的,都要腦補出我故意造個半成品看他們表演的故事。
妥妥的陰謀論!
我是不想捏星星嗎?我是沒資料沒能量,無能為力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用星體填補小宇宙的工作還得一點一點來。
羅桓的工作進度,已經比絕大部分見習造物更快了。
他保留了以太的前身,沒讓其在生存競爭之中滅絕,這才有瞭如今的以太和巴比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