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區被遷移到巴比倫星上,成了最高最雄偉的大山。
以太也終於不再局囿於小小的試驗場,登上了廣大的舞臺。
它們搭著風兒,順著水流和遷徙的候鳥,來到這片浩瀚的原野上。
以大山為中心,朝著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肆意播撒,以太很快佔據了世界的角落。
從大地到天空,再從河流到汪洋,無論是生物聚集的繁盛地域,還是荒涼偏僻的不毛之地,都能發現它們的存在。
以太遍佈行星表面之後,會發生什麼呢?
答案是:一場劇烈的、美麗與猙獰並存的、帶有奇幻色彩的飛速演化。
巴比倫星的時間流速並不很快,但其變更,要遠遠比致遠星最初的三十億年更頻繁,也更精彩。
以太幾乎同每一種生物結合在一起。
肉眼難見的渺小微生物、藏匿於河底的貝殼類動物、以各種恐龍為首的爬行類動物、以亞人為主的哺乳動物...都和以太密不可分。
就連植物也難以逃避。
然而這不是終點。
七號曾說過,更大的舞臺會提供以太繼續進化的契機。
巴比倫星提供了這個契機。
以太遵循著過往的進化方向,變得更加微小。
它們甚至拆分原子,利用夸克、電子等更小的微粒組建自身,人類最先進的檢測手段,也難以發現它們的存在。
於是其領域也從有機物延伸到無機物的範圍。
以太不再侷限於生命,它們同樣能夠影響岩石、砂礫、礦脈、水流...
它們真正地滲入了這顆行星,身影出現在大氣層最外圍的氣體中,也出現在行星內部的核心裡。
這個世界,已經和作為模板的致遠星,完全不同了。
不管是星體的組成,還是其上文明的方向,都迥然相異。
但如此劇烈的演變,也讓文明出現的時間大幅延後,在這段新物種爆炸性出現的時代裡,不管是森林亞人,還是尼德亞人、洞穴亞人和直立亞人,雖然仍然儲存著聚居的習慣,但仍未組建出合格的文明形式。
因為這些智慧生命體本身,也都在進行跨越極大的劇變。
......
“巴比倫星的第五次擴張,開始。”
在小板磚的輔助下,羅桓開始了對巴比倫星的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