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txt下載百度網盤> 第八十四章 財賦整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四章 財賦整理 (2 / 3)

“參見太傅。”裴廷裕行禮道。

東都罷鎮了,高仁厚不再兼任河南尹,取而代之的是裴廷裕。作為河東聞喜人,又服務了邵樹德十多年,算是自己人了,不然也不可能當上河南尹。

“坐吧。”邵樹德點了點頭,隨後又與諸位官員見禮。小半個時辰後,皇后也來了,延英問對正式開始。

“建中元年有兩稅法,確立了兩稅三分的體制。”邵樹德當仁不讓地先開口,道:“今各鎮陸續罷廢,賦稅須得清理一下。今便以東都畿汝鎮為例,以小見大,弄出個章程來。看看今後多少財賦留於地方,多少上供朝廷。”

兩稅指的是夏稅和秋稅,即一年收兩次,以財產多寡徵稅,不以人頭為稅基。

三分是指收上來的稅,刺史先扣除一部分“留州”資金,再把剩下的“送使”,節度使再扣除部分資金,剩下的“上供”給朝廷。

邵樹德轄下地盤,基本也是這個模式。親任節度使的藩鎮,他拿的是“送使”錢,非兼任的藩鎮,拿到的是“上供”,只不過這部分“上供”比較多罷了,就和當年朝廷從南方的觀察使那裡收稅一樣。

“皇后、太傅、諸位師長。”見大家都把目光投在自己身上,河南尹裴廷裕立刻站了起來,道:“太傅置道設使,乃大善之舉。臣以為,天下諸州府,大體上用度都是差不多的,臣試言一番,或令諸位有所得。”

“裴卿但講無妨。”皇后說道。

“遵旨。”裴廷裕清了清嗓子,道:“河南府二十一縣,伊闕、陸渾、伊陽

、壽安、福昌、永寧、長水七縣位於府境西南,通鄧、虢,川穀曠深,多麋鹿,人業射獵而不事農,遷徙無常,故兩稅較少。洛陽、河南、偃師、鞏、新安、澠池六縣,地利耕作,又當漕運轉輸之重,商旅繁盛,故相對昌茂。府境之東南,潁陽、緱氏、登封、告成、陽翟、密六縣,地廣賦重,又通陳許、鄭滑,亦繁殷焉。河清、王屋二縣,孤懸河北,但有商旅之益,交通之利。天祐元年,河南府兩稅折色四十萬一千餘緡。”

這個錢,主要指的是戶稅、青苗錢、榷稅等雜七雜八的東西,摺合成銅錢算出來的。地稅這種東西,完全是糧食,並未包括在內。

但無論是戶稅還是地稅,其實都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沒有固定的稅率。

安史之亂後,量出為入的財政制度是很可怕的。用多少錢,徵多少稅,這不是耍流氓是什麼?

邵樹德想要減輕百姓負擔,都不需要做什麼休養生息的舉措,你把稅率固定下來,老百姓就很感激你了。

每年收多少錢糧,明明白白給個數好不好?別隨心所欲。

所以,裴廷裕報的河南府財政收入,在邵樹德看來意義不大,於是他說道:“重點講講開支。”

“遵命。”裴廷裕都不用看檔籍,直接說道:“大的開支有三。一曰館驛支出,當府重務,無過驛馬。”

說到這裡,裴廷裕補充了一句“:河南府諸館驛,其實是有餘錢的。”

河南府驛站有的被承包給了傷退下來的武夫,有的還是官營,原本統歸幕府的館驛巡官管理。

因為四通八達,交通便利,整個河南府每年的館驛系統都有盈利,在邵樹德入主河南府之前就這樣。

比如長慶元年(821),“河南尹韋貫之請以去年夏末至今年夏初供館驛外殘錢一萬三千五百八十貫、草九萬五百八十束,代百姓填元和十一年至十五年逋欠及今年夏稅,從之。”

河南府館驛系統,居然還有盈利用來填補應送使的積欠稅款,可見這其實是一塊優質資產。究其原因,大概是長安經洛陽至汴州這條全國最繁忙的驛道所帶來的滾滾利潤。畢竟大唐的驛站是對外經營的,餐飲、住宿都掙錢,自己還有驛田,往來官吏的消費也有嚴格規定,不許超支,故有盈利。

但這不能推到全國其他府州,因為有些地方沒這個條件。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