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txt> 第四十三章 收果待繁霜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三章 收果待繁霜 (2 / 3)

邵樹德一邊與李氏族老品茗,一邊閒話。

“渭州,在隴右諸州里算不錯的了,比起通州應也差不了多少。”邵樹德看著院中盛開的梔子花,說道:“李氏搬遷至此不過一年,便已紮下根來,如此勤勉,令人感慨。”

“州府亦幫了不少忙。”族老答道。

舉族如同罪犯一樣被強遷而來,恨嗎?或許吧。但李氏有那個資格恨擁兵十萬的靈武郡王嗎?大家族有自己的處事哲學,無論何時,生存是第一位的。

邵樹德則想起了移民實邊的事情。

隴右新復之地,局勢動盪,人心不穩。這種地方,最適合的還是內地遷過去的丁口眾多的大族。他們有充足的人力,有較強的凝聚力,能應對突發事件,比普通的百姓更適合在邊疆地帶開拓。

昔年漢武帝打擊橫行鄉里的強宗豪右,邵樹德則想把他們送到隴右諸州,尤其是新復的鄯、廓二州。

青海東北部這一片,是非常適合農耕的,當然也很適合畜牧。

日後征戰,擊破的敵方大族,完全可以強行徙邊,與羌人雜處,充實地方戶口。一個大族成百上千人,可比零敲碎打的百姓、刑徒強多了。

通州李氏在渭州就幹得不錯,似乎可以效仿此例,在鄯州也推廣開來。

邊疆另外一大人口來源就是降兵了。

當然降兵也分三六九等。不戰而降的可得優待,野戰失敗後投降的也不用遷徙,但城破而降的,可就要重重懲罰了,全家遷徙青海、河西是必然之事。

邵樹德其實已經很仁慈了。自古征戰,守城一方往往能給攻城方造成巨大的損失,故城破後往往會被屠城。不殺爾等,只遷徙邊疆,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結局。

“今歲繳獲羌胡牛羊馬駝四百餘萬,朔方、隴右牛羊價格定然大跌,族老不妨遣人多收一些,用糧食換就行,慢慢養著,早晚見其大利。”邵樹德端起茶碗,說道。

“大帥吩咐,無有不從。”

邵樹德搖頭失笑。罷了,不提了,省得讓人家以為自己強行命令放羊呢。

地多人少的地方,不學會畜牧是不行的。天寶年間,一百多萬人口擁擠在魏州,每平方公里生活著153人,河隴之地,普遍只有個位數,有四個州甚至還低於一人。即便環境不如河北,但也不至於相差這麼多。

相對應的,河隴之地百姓的富足是相當有名的。因為人均土地資源太多了,哪怕地上長了草,耕作不過來,只要會放牧牲畜,都能把那些草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財富。

在李氏宅院住了一晚後,第二天繼續東行,沿著渭水走。

渭州都作院最近很忙。都是甘州遷來的工匠,鐵匠不多,營造宮室的木匠不少,於是邵樹德下令,先幫著隴右幕府打製農用器械,發展地方生產。

國朝以前,民間汲水、灌溉工具多用戽(hù)鬥、轆轤、桔槔等傳統工具,效率很低。國朝非常重視水利,有專門的水部郎中管理水利,並且也開發出了效率更高的汲水工具,即鬥式水車和龍骨水車。

靈州黃河兩岸,非自流渠的地方,使用的就是這兩種水車。

此時的渭水兩岸,已經立起了幾座筒車。此車發明於隋代,興盛於國朝。渭州都作院襄武分院在接到命令後,趕製了幾具。此物可利用水流衝力汲水,澆灌田地,正所謂“連筒灌小園”是也。

筒車可大可小,既可以用在谷中澗流處,亦可用在大河之上。

軍工企業為民間農業生產打製器具,在這個年代比較少見。不過都是搶來的工匠,邵大帥很想得開,就當沒搶到好了,先讓他們為民間生產服務。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