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章 文明 (3 / 3)

成本,這是一個極易被人忽略的東西。

有些人下意識認為,只要做出來某種東西,它就一定能推廣。

製造成本、使用壽命、工作可靠性、推廣渠道、售後維護等,每一樣都很重要,都決定了新技術、新產品的命運,決定了它被髮明出來後,會不會逐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並在數百年後再被重新發明。

用水晶製作的眼鏡,成本不會低,終究只能流傳於富裕階層,除非有玻璃——還得是大規模生產的廉價玻璃,昂貴的玻璃與水晶無異。

不過,就目前而言,光靠富人市場,似乎也能保證眼鏡這種東西不消失了,畢竟歐洲人最開始也沒玻璃。

先慢慢維持住光學市場,儘可能擴大從業人員數量。人多了,技術就能維持住,甚至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從業人員數量非常關鍵,理論上來說,幹這行的人越多,技術就越容易流傳下去。

邵樹德推廣新事物,儘量不用行政命令、政府投資、強制推行,而是透過市場導向,用市場需求來自然而然地催生產業。

光學市場的套路,本質上和羊毛沒有本質區別。

當然,在生意背後,他更在意的是與西方(中亞、西亞、歐洲)保持文化、技術上的聯絡。

閉門造車是死路一條,會漸漸落後外國。明朝中期,面對西方層出不窮的新知識、新技術,缺乏交流,一無所知,漸漸被人拉開差距,到明朝末年,差距已經大到驚人的地步。

從這個角度來看,邵樹德覺得西域的重要性又上升了幾個層級。

中亞、西亞一大票農耕、商業國家,其實文化上挺繁榮的,有很多創新的事物,有自己的獨門絕活——吐蕃人依靠從中亞獲得的冶煉技術,製造出的兵甲完全不輸大唐,那些國家其實並不落後。

如果沒有蒙古人帶來的毀滅天災,讓中亞、西亞文明嚴重倒退,歷史或許將是另一個走向。

邵樹德覺得,有必要維持住這些國家的存在,與中原互相交流,互通有無。大家一起學習,互相促進,互相進步,讓他們向東看,向東走,至少在與歐洲、中國之間的交流中保持平衡,不偏重一方,或許是一件能改變整個民族未來的大好事。

穿越者能做的東西有限,當西方有千百萬沒被野蠻蒙古毀滅的文明人做研究、做學問,然後與東方互相交流的時候,對社會文明進步的好處,或許比一百個穿越者還大。

想到這裡,他有些坐不住了,深刻感覺到時間不多。

“儲慎平!”邵樹德喊道。

“臣在。”儲慎平頂盔摜甲,從殿內入內。

“召集銀鞍直兒郎,隨朕南下鎮州巡視。”邵樹德命令道。

“遵命!”沒有絲毫廢話,儲慎平立刻應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