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章 文明 (2 / 3)

“陛下,暫未有進展。摩尼法師說這種東西大食也有,稱為‘閱讀石’,中書聽聞之後,要了幾個過去。宋侍郎、陳侍郎萬分喜愛,囑咐少府再多做一些。”周之仲回道。

邵樹德點了點頭,從桉上拿起一本裝訂好的書,喚宮人遞給周之仲,道:“此為國子監整理的大食文稿,你看一看,再說與工匠聽,或有所得。另者,你們或需兩塊透鏡疊加起來……罷了,這事朕讓內務府來做。”

周之仲接過文稿一看,封面上只有三個字:《光之書》,不倫不類的。

當然,邵樹德的感覺也一樣,翻譯文稿嘛,就這樣。

他看過這本書,知識點比較凌亂,尚未有效串聯起來。但他有感覺,大食那邊再研究個幾十、上百年,或許就可以完善理論成書了。

歷史上1015年,阿拉伯學者尹本·海賽姆在系統性研究了本地流傳的古希臘光學知識後,出版了劃時代的光學著作《光之書》。

這本書改正了古希臘時代的一些錯誤認知,比如海賽姆認為人能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上的光線反射到了人的眼睛中,而希臘人則認為人的眼睛發出光線,碰到物體,所以能看到。

這本書裡還提到了透鏡(包括凸透鏡、凹透鏡)的工作原理,以及簡單的放大鏡製作。

這些知識沒有傳到東方,卻與西方交流,以至於歐洲人在吸收消化之後,於五百年後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顯微鏡——由眼鏡商製作而成,而當時中國則是明朝中期,與外界的交流不夠,逐漸開始落後。

邵樹德看完這本書後,心中感慨。海賽姆能寫出這本書,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他之前,相應的知識已經由前人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理論,他最後整理、完善、勘誤,寫出著作。

“回去慢慢看吧。”邵樹德揮了揮手,道:“大唐瑰麗多彩,文化鼎盛,吸引萬國來朝。大夏也不會比大唐差。但朕不想你們過於傲慢,自高自大。這天下很大,即便是一個蕃邦小國,也有可取之處。實事求是,人家好的地方,咱們就是要學。這份文稿,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大食人已經研究得這麼深入了。他們或許在有些方面不如中國,但有些方面則有過之。切忌自高自大,中土廣大,固然地大物博,但人家也不差多少。就這樣吧。”

“是。臣告退。”周之仲捧著書,徐徐退下。

邵樹德又輕敲桌桉,良久後說道:“傳旨,著內務府辦學。”

這個念頭其實已經存在很久了。趁著現在朝廷還給內務府撥款,抓緊辦了。

這所學校並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機構,更準確地說,是一個產學研機構。

技術一定要有市場,並且進行深度推廣,這個血淚教訓中國人從古至今吃過不知道多少次了。

隋代的水車到明代重新發明,簡直搞笑!

以光學為例,市場其實是存在的。

老眼昏花的官員、勳貴、富商不知凡幾,對他們而言,眼鏡是剛需——歷史上1352年,義大利人發明眼鏡,明朝中期經南洋傳入中國,蘇州就出現了眼鏡店,證明需求是不小的。

但急需解決的其實是成本問題。

一個新技術,成本過於高昂,它依然是不適宜推廣的,也就沒有市場,最終會消失。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