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野人,聽望司的人也弄不清楚其族屬,統一以“庫夷”稱呼,甚至連島名也稱作“庫夷島”。他們認為,庫夷野人的文明水平極低,大部分是以血緣氏族的形式存在,連部落都沒有,因此很快被水手們驅使、同化。
從去年開始,在海上飄蕩的各艘船隻中,就陸陸續續出現了“庫夷”,充任最低階的雜役水手。上岸搶劫時還衝鋒陷陣,勇猛無比,打得泰封、百濟、新羅人慾哭無淚。
邵樹德將聽望司的情報抄了一份送至政事堂和樞密院,想聽聽他們的看法。
“陛下。”趙光逢當仁不讓地第一個說話,只聽他說道:“或可令紀州刺史派官員上島,將他們管治起來。”
邵樹德不置可否,又看向蕭蘧。
“陛下,庫頁島每年能產百兩黃金,又有海獸之利,估摸著亦不下數萬緡,臣以為管治起來為好。”蕭蘧說道。
邵樹德繼續看向盧嗣業。
盧嗣業揣摩了一番聖意,說道:“陛下,臣以為無需管治。”
“哦?”邵樹德笑了笑,問道:“為何?”
“定居島上的百姓,未費朝廷一粒粟、一文錢,幾年下來,數量已頗為可觀。”盧嗣業說道:“臣以為,可暫先不管,放任自流,待其人數多了以後,再做計較。”
邵樹德微微頷首。
最省事的移民是什麼?自發、自費移民。
庫頁島上的人,其實是依託整條捕鯨產業鏈存在的。
出海的水手,富貴發達的終究是少數,絕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註定會窮困潦倒,只是他們不自知罷了,還在搏那萬一之機。
但有些水手年紀大了以後,就會灰心喪氣。兜裡無錢,無力也無顏回鄉,又拼不動了,於是就在附近找個地方住下來。因為強烈的傳宗接代的觀念,他們會想辦法娶一個婦人,生下後代,形成當地最初的定居人口。
還有一些人純粹是厭倦了海上風波,或者聽聞同鄉、好友之類葬身魚腹的訊息,不想幹了,於是也住下來,成為自發聚集的村落的一分子。
最後還有一少部分,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去海上冒險,他們就是奔著給亡命水手服務的路數去的——何必自己親身犯險呢?從水手兜裡掏錢不好嗎?
種種因素匯聚起來,使得當地已經出現了好幾個村子,長期定居人口突破一千。如果算上依附過來的野人的話,人數還要更多。
邵樹德很好奇這些人會如何管理自己。
他們之中,可沒一個良民,全是無法無天之徒。
“著聽望司、遼東道,選派一些精幹之輩,暗中混入村落,住下來。”邵樹德說道:“他們什麼都不需要做,該種地種地,該打獵打獵,該伐木伐木,各安生業。渤海商社也別打他們的主意,該做什麼買賣,正常做即可。此地,朕自有方略。”
“陛下聖明。”眾人齊聲應道。
“再昭告天下,鯨海廣闊,島嶼眾多,能繪製出詳細海圖者,賞錢萬緡,授五品散官。”邵樹德看著輿圖上一片空白的部分,說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