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小路,名曰“千里徑”,他已經遣人伐木設柵,屯兵戍守。
羊腸小道,本也不需要多少兵馬守禦。當年宋老生不熟悉地理,讓唐軍從此偷越,繞到後方,終至大敗。
這個錯誤,契苾璋當然不想重複。
現在唯一的麻煩,就是兵力太少了,且以騎兵為主,守禦起來不是很放心。
急需主力大軍增援啊!
……
黃河河面之上,邵樹德看著滔滔而逝的河水,有些擔心。
扁舟行走在河面上,船工們喊著號子,努力操控著船隻,與激流進行著搏鬥。
船太小、太破了,水流也有些快,完全不像靈州那般平穩。
若中途船覆人亡,大業中道崩殂,我是不是會被人譏笑數百年?
唐末曾經有個軍頭,崛起於靈夏,收復河隴,平定亂軍,征討不從,然後在過黃河時,淹死了……
到死都沒有反跡,是不是還能和高駢那樣,模糊化處理,在史書裡能有個還算過得去的評價?
別想了,我睡了皇帝的妃子!
邵樹德嘆一口氣,登上了黃河東岸。
河寬只有八十步而已,雙腳踏上堅實的大地,我又行了!
“大帥!”龍門關鎮遏兵馬使張彥球、鐵林軍副使野利遇略等將紛紛前來拜見。
“王瑤怎麼說?”邵樹德接過張彥球遞來的牒文,隨口問道。
“王瑤還在整頓兵馬,尚未出師。”張彥球答道。
振武軍八千步騎已經先期渡河,控制了龍門關東城及龍門縣(今河津市附近)。
其前鋒一部已經開至龍門縣以東約五十里的地方。龍門縣徵發了大量夫子屯於此處,整修玉璧故城。
此城位於一座小臺塬上,四面皆臨深谷,宇文氏曾置總管一員,統軍戍守,是後周在黃河東岸的重要據點之一。
現在整修出來,將來亦可作為朔方軍的駐軍地點之一。
玉璧城往東十二里,便是絳州稷山縣(今縣),再往東不到三十里,是北魏年間所築之柏壁故城。柏壁故城往東十二里,則是絳州理所正平縣(今新絳)。
沿著汾水北岸一路走就是了,基本都是坦途。
其實,若不是有黃河阻隔,關中與晉、絳、蒲等州,完全就該是一個地理單元。
“張軍使,玉璧城修繕完畢之後,留兵戍守。”邵樹德命令道:“龍門關東城到稷山縣這一片,由你部戍守,此為我軍後路,不容有失!”
“末將遵命!”張彥球大聲應道。
其實略微有些遺憾,沒法到前線去與河東軍交戰。對晉陽那幫人,他有一種很微妙的感情。自己是失敗者,灰溜溜地離開,在有生之年,是否還可以昂首挺胸回去呢?
邵樹德回頭看了看渡口,經略軍還在西岸準備渡河,孟知祥、慕容福二人統領的兩千侍衛親軍已經渡河完畢,屯於新橋渡,此為汾水南岸渡口,離龍門縣十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