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能呢。”金崇文笑道:“賞賜些肉罷了,我便在這採買呢。”
“什麼肉?”李杭問道。
“火腿。”金崇文道:“醃製、熏製的都有。”
李杭一下子來了興趣。他此去浙西,錢鏐招待他時,便有火腿,說此物產自婺州金華縣,甚是美味。李杭嚐了之後讚不絕口,不過那是豬肉火腿,牛羊肉也能拿來做火腿嗎?
“現在靈州肉這麼多了?都要做火腿了?”
“老牛越來越多,現在鄉間每到秋冬時節,家家戶戶都宰殺牛羊,做醃肉。久而久之,便有人外出收牛,到自己的工場內宰殺、做火腿。”
“原來如此。”李杭做官做久了,對這些民間日常生活確實不太瞭解。
同時也很感慨,居然有朝一日,靈州的牛多到有人可以開辦工場,大肆屠宰,醃、燻火腿的地步。他去過都作院,知道作院裡的工匠分工協作,打製器械可比單個鐵匠塊多了,也便宜多了。
火腿工場,處理牛肉的速度應該也比農戶快很多。價錢嘛則不好說,因為農戶往往不把自己花費的時間和勞力算進本錢,經常賣得很便宜,讓人非常無語。
但怎麼說呢,工場有人力、有場地,可以造爐子,一口氣燻幾百條火腿,可以弄很大的鹽池子,將數不清的肉泡在裡邊,優勢還是不小的。
而工場的出現,說明城裡人越來越多了,也有錢買工場產出的東西,這是大前提。
離開了火腿工場之後,李杭一行人進了城。他先回了趟家,沐浴、梳洗一番,然後換了身衣服,又匆匆出城,直奔城西的邵氏別院,抵達時已是傍晚時分。
巧了,邵樹德招待他的晚宴也有火腿。
“工場的出現,不是我下一道命令就能有的。”剛剛從阿布思女兒身上爬起來的邵樹德談興很濃,用有些得意的語氣說道:“沒人買,工場就開不下去,自然只能關門歇業。城東南那家火腿工場是張彥球的侄子開的,我早和他們說,把錢帛都放在庫房裡有什麼用?能讓錢生錢才是最好的。靈夏老牛越來越多,草原諸部還在不斷輸入牛羊,早就處理不過來了,只能上工場。”
這種自然出現的工廠讓邵樹德非常欣喜,比他自己下令開一家工場要高興一百倍。
能夠自然催生,說明有客觀存在的土壤,這比你拔苗助長出來的更有生命力。
首先第一個前置條件就是牛太多了,多到靠傳統方式處理起來很吃力,只能想辦法提高效率,這是生產供給側。
在需求側,老牛的大量上市,使得牛肉價格逐年走低,草原部落的“傾銷”更是讓價格大幅度跳水。與此同時,因為靈夏多年安定,糧肉奶產量遠超河南、河北,已經不需要那麼多人去種地了,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其他行業,而且從這些行業內獲取的收入足以滿足他們衣食住行的開銷。
你看,需求側的市場也出現了。
兩方面條件成熟,便催生了許多新事物的出現與發展。在這其中,解決了吃飯問題才是最根本的,不然就需要把所有人都趕到地裡去生產食物,不會有人去鐵匠鋪、磚窯場、林場、馬車行等,小手工業者和工場工人的數目得不到擴大,消費人群就得不到擴大,工業發展就無從談起。
沒有市場,你發展毛的工業,有規模有限的小手工業就不錯了。
“大王所思甚遠,我不及也。”李杭雖然不是太懂,但還是下意識讚道。
“罷了,跟你說這些無用。”邵樹德失笑,道:“此去杭州,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