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談一談所謂的“開國精兵”,主要是說北宋初年趙匡胤這支假的開國精兵。
朱溫在攻滅山東二朱之後(897),大力整編軍隊,汰弱留強,將部隊壓縮到0萬人以內,當時有1618萬步兵、1.8萬騎兵。
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進一步整編,置左右龍虎、左右羽林、左右神武、左右龍驤、左右天興、左右廣勝六軍,此時已壓縮到15萬人以內。
9年10月,李存勖奇襲滅梁,但河東實力較弱,兵少,後梁禁軍主力去進攻河東本土了,在黃河北岸,未來得及趕回來,後來都投降了,實力未損。李存勖以少量河東兵編入禁軍,共分為禁軍(還是那六軍)、侍衛親軍(銀槍效節、鐵林、從馬直、金槍)兩大部分,兵力沒有顯著的變化,後梁官員、將領大部留任,屬於和平過渡。
再後面的後晉、後漢、後周,基本大同小異,汴梁禁軍主體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
當然,每一代皇帝也都試圖整頓禁軍,比如吸收藩鎮精兵入禁軍,開除乃至殺死不合格的將領,但基本都只能有一時之起色,動不了根基。
960年,趙匡胤兵變,奪了孤兒寡母的“鳥位”,你算算,這支汴梁禁軍存在多久了?
六十年了!這是開國精兵嗎?
其實我們有一個絕好的參照物件:神策軍。
神策軍最初是河隴邊軍,規模只有千人。安史之亂後,神策兵馬使衛伯玉率軍赴援京師,後來他結識了宦官魚朝恩。
乾元二年(761),神策軍駐陝州,對抗史思明,屢次勝之,表現出了較高的戰鬥力,監軍就是魚朝恩。此時的神策軍,嚴格來說是陝州的藩鎮兵,並非中央禁軍。
廣德元年(76),吐蕃入寇京師,代宗跑路陝州,魚朝恩率神策軍迎駕,此時神策軍的規模是萬人。
各鎮也有兵馬入援,陸續抵達陝州,朝廷還有威望,各鎮節度使派來的都是經歷了平叛戰爭的老兵,代宗全部交給魚朝恩,令其帶至長安,各軍“悉號神策”,約五萬人。這是神策軍歷史上第一次擴充。
永泰二年(766),神策軍已成為禁軍,並開始第二次擴充,計吞併了:
(1)平盧兵馬使邢君牙的部隊;()安史降將尚可孤的部隊;()平叛第一功臣李光弼部將郝廷玉的部隊;(4)平盧節度使轄下陽惠元部;(5)李光弼舊將侯仲莊部;(6)出身安西、朔方的京西北諸鎮精兵。
此時神策軍已超過十萬人,正式成型,士兵多是富有戰爭經驗的野戰精銳,比較能打。
神策軍成型後,大致分駐京禁軍和駐外部隊,經常參加對抗吐蕃、南詔的戰爭,也打回鶻、党項,東出平定叛亂藩鎮的戰鬥更多。
比如,德宗時,吐蕃寇劍南,神策軍出戰。
魏博田悅反,神策軍出戰……
這時候神策軍的戰鬥力非常不錯,至少不拉胯,算是能打的。而此時,神策軍已經建立十七八年了,第一批經歷了安史之亂的老兵逐漸退場,開始招募長安兵補充人員。
而汴梁禁軍呢,從897年開始,十八年後大概是915年,汴梁禁軍第一代老人也已凋零,開始大量招募生活在相對富足年代的汴人入伍,周德威認為他們“徒有其表”,不如老一輩汴兵兇悍能戰。老一代人,那是把他們晉兵打得哭爹喊娘,幾乎滅亡。
德宗時還發生了一件事,即涇師之亂,聖人跑路奉天,在河北平叛的神策軍火速回援,平定亂軍,收復京師。
德宗看到了外出平叛的神策軍強悍的戰鬥力,同時也知道了在京禁軍(由文官白志貞統帥)的無能,於是大力整頓禁軍,這會是貞元年間,距離神策軍建立已經二十餘年。
還是老招數,吞併了朔方鎮比較能打的李朝採部、鎮國軍的駱元光部、河東鎮的浮璘部,以及安西胡人將校子弟四千餘人,慢慢擴編到了15萬人。
吸收了新鮮血液的神策軍有所振作,大力整頓之下,戰鬥力有所恢復。
而這個時間換算到汴梁禁軍那裡,恰好時李存勖滅梁,帶了部分河東兵補入禁軍,將汴梁禁軍的頹勢挽回了不少。你看,時間點幾乎完美對上了。
神策軍的振作,給了憲宗對藩鎮動武的底氣,造就了所謂的元和中興。而此時的汴梁禁軍(後唐),也能在對外戰爭中屢放光彩,兩次大破契丹。
但這也只是暫時的振作。
神策軍繼續招募長安市人入軍,汴梁禁軍繼續招募生活富足的汴梁子弟從軍,加上成軍時間長了,軍中關係盤根錯節,各種狗屁倒灶的事情層出不窮,比如收錢募人入軍等等,都是常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