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起點> 第二十七章 財稅改革之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七章 財稅改革之三 (3 / 4)

邵觀誠一窒。

邵樹德放下奏疏,耐心地向他解釋:“帝王偉力在於集眾。一旦眾叛親離,與孤家寡人沒什麼區別。朕是有足夠的威望,有時候可以欺壓百姓,打壓將官,但凡事都有個限度。欺壓一次無所謂,兩次、三次甚至五次、十次,或許都沒事,但第十一次,可能就出問題了。朕大力移民,已經讓很多人心懷不滿了,不能一而再再而三行此操切之事。”

他的話很明白。

他是個威望卓著的開國君主,任性的能力比絕大部分帝王都強,而且強很多。但終究有個極限,他也不知道極限在哪裡,但最好不要去試。

“田稅就這樣了。”他說道:“不過你提供的訊息也有幫助,最近幾年,江南買地申狀確實增多了,朕會下旨給淮南、江東、江西諸道,讓他們收緊一些,暫緩批准。”

“還是說回你的老本行吧。”邵樹德說道:“過去一年,關稅執行得如何?可有需要改進之處?”

“自朝廷下令將泊腳、進獻、收市等合併入關稅後,同光四年南北諸市舶司共收取關稅211萬緡。”邵觀誠說道。

這個二百餘萬是全國諸市舶司的總關稅收入,比起之前三十多萬翻了好幾倍。究其原因,還是邵樹德主動割肉了。

他做出表率,把海商進獻給皇帝私人的“進奉”拿出來,合併進關稅。即海商們不需要再進奉了,多交稅即可。

收市制度也廢除了,朝廷不再低價強買海商的貨物,而是估算了往年這方面的收入,折算進關稅,提高一點稅率,填補本項收入。

這是正規化管理,比之前那種索要“進奉”及強買強賣好多了,且錢全部進了國庫。

海商沒有損失,邵樹德和市舶司官員們利益受損,朝廷受益——市舶司官員明面上沒有進奉,但實際上麼,邵樹德懷疑他們從海商那裡收到的進奉,很可能比自己還多,於是乾脆廢除,雖然官員多半還會私下裡索要。

“除陌錢呢?”邵樹德又問道。

“一百萬銀元。”邵觀誠答道。

“新錢還是舊錢?”

“新錢,一圓當兩緡。”

“那就是兩百萬了。”邵樹德說道。

除陌錢類似於交易稅,唐代的老稅種了。按照不同品類的貨物,實行不同的稅率,從2%、3%到30%不等。

市舶司轄下的坊市有除陌錢,地方上的坊市當然也有除陌錢。

這一塊還是比較大的。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了大概百餘個集中交易的坊市,每年可收除陌錢一百六十餘萬銀元,換算成銅錢,就是三百二三十萬。加上海關那塊,除陌錢已經是商稅第二大來源,總計五百多萬。

這五百多萬緡的收入,以前都是在坊市就地採購各類物資,支援朝廷及軍隊的各項開銷,只存在於賬面上。

但賬面上的錢也是錢,除陌錢、關稅加上榷稅,這三大類加起來已經突破一千八百萬,相當不少了。

唐憲宗元和中興後,唐廷財政收入一年也就三四千萬貫石——含糧食,所以用“貫石”統計——其中商稅鼎盛時接近一半的樣子。

其實,安史之亂後,在巨大的軍費壓力下,唐廷在商稅方面真的動了不少腦筋,很多稅種是開歷史之先河——拿商人開刀,總比直接拿官員貴族開刀容易一些,畢竟拐著彎隔了一層。

這個時候,邵樹德也有點懷念第五琦、劉晏、楊炎三位理財專家。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