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六十八章 人心向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八章 人心向背 (1 / 3)

晉絳諸縣已經開始了夏收。

隨著各軍家屬不斷遷移,曾經被李罕之禍害了一半以上人口的晉絳二州慢慢恢復了生機。城鄉之間人煙稠密,農田播種面積大增,各色商品不斷流入,商業也異常繁榮,甚至超過了隔壁的河中府,儼然已是附近第一大繁華地帶。

稍稍令人感到有些洩氣的是,軍士家屬多選擇住在城牆附近,即便給他們分了地,願意種的還是少,除非家裡孩子多,且成年了。

安邑縣是天雄軍家屬安置地。一萬多戶人家,幾乎全在縣城及龍池宮附近安家,以至於都形成了個大型聚居區和商業區了。

至於鄉下的土地,少有人自己耕種,能租給別人的就租給別人,不能的就隨意種點高產牧草,然後飼養牲畜,多少是點進項,畢竟完全荒廢太可惜了。

軍士家人居住的房屋也沒多考究,花費不大。看樣子,竟然是做好了再度遷移的準備。

一個廣泛流傳的謠言是,夏王早晚要廢帝自立,到時候還要搬家,沒必要弄太好。

搬了新家以後,安邑的土地賣掉,房子能賣就賣,不能賣就扔了。到時候夏王還會給大夥重新分地,又是一筆進項。

趙成的商隊從河陽回來了,帶了一些當地打製的鐵器。

修武縣的礦場、工坊規模持續穩定運轉。質量較好的鐵用來製作兵器、鎧甲,差一點的打製農具。

農具統一由河陽幕府採購,然後租給民人,就如同那些牲畜一樣。採購的錢來自絳州錢監,每年撥數千緡新鑄銅錢用來採購十萬件各式各樣的農具,無論是官辦作院還是私人作坊,都賺得盆滿缽滿。

趙成能從修武拉許多鐵質農具走,不僅僅是因為關係,事實上他已經在修武縣投資興辦了一間小作坊,專門做農具。

河陽幕府當然不願意看到鐵質農具從本地流出,但他們也不太好阻攔趙成這種有根腳的商人,另外趙氏商行也在從外地販運牲畜到河陽,更不好翻臉了。最後也只能作罷,讓他拉到了晉絳。

“修武鐵器怎地如此價廉?”

“聽聞是用石炭鍊鐵。”

“夏王不稱石炭,喚煤。”

“你管我怎麼說?石炭鍊鐵不是薄脆易折麼?這鐵器還可以啊。”

“定是修武煤有點門道,不太一樣。”

“管他呢,我全買了。”

只一個下午,趙成拉過來的鐵器就在安邑坊市內售賣一空。他到清算行衙門那邊換了幾張銀元票,然後就離開了。

華燈初上時分,龍池宮附近的大街小巷已經極為熱鬧。

因為沒有城牆,自然也不存在宵禁。居住在這裡的不是王府、幕府官將,就是軍士家屬,他們完全有錢消費,即便是入夜之後,酒肆之類的地方依然客滿為患。

驛站同樣是一個非常熱鬧的地方,趙成閒極無聊,與住在這裡的商人士子在院中飲茶。

一開始大夥聊的都是今年雨水、收成之類的事情,後來轉向了生意經,談到了夏王每至一地,當地的牲畜數量定然會逐年增加,到最後飼養牲畜居然變成了與種植粟麥平等的農業活動,因此牲畜買賣一年比一年火爆。

有人聽了半天,實在忍不下去了,插言道:“諸君可知越州董昌稱帝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