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章 我有多勇敢 (4 / 5)

孫鳳武是個老將,參加過1984年奧運會,經驗、對抗都很過硬。

在沒有人接應的情況下,扛住了立陶宛外線的緊逼防守,順利過半場組織進攻。

孫軍出來接應,甘國陽再度來到低位卡住位置,三傳兩導,球又來到甘國陽手裡。

甘國陽接球瞬間,就純依靠力量,轉身走中路,頂開薩博尼斯,強行擠籃下,左手上籃得手,還造成了薩博尼斯的犯規。

加罰命中,中國隊重新取得了5分的領先。

這時候,蔣興權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

這場比賽說好戰略放棄的,不會能拿下吧?

照開場這個勢頭,如果開局7:0有那麼點運氣和衝勁的原因在裡面,那現在12:7領先5分,說明真的有點東西的。

不過隨著比賽的深入,中國隊其他球員很快暴露出他們在對抗、防守上的缺陷。

甘國陽可以依靠自己超強的單防、協防能力,一防二幫張勇軍擦一次屁股。

可是全場40分鐘,那麼多回合,他不可能回回都成功一防二,不可能每球都護筐成功。

面對立陶宛精準的外線投射,中國隊沒辦法守聯防,聯防大機率要送對手三分雨。

而一對一盯防最大的問題就是外線會被過掉,一旦外部防線被過,甘國陽很快暴露在立陶宛的鋒線的火力下。

有些球他不得不放棄,要麼看著對手上籃得手,要麼放任薩博尼斯在三秒區接球扣籃或者搶前場籃板補籃。

作為二中鋒的宋力剛身高2米06,跑跳素質很好,能衝能搶,有一定強打能力。

可當甘國陽換防外線時,宋力剛根本攔不住薩博尼斯,兩人的身材、力量差距太大了。

只有甘國陽能頂住立陶宛巨人,可中國隊只有一個甘國陽,這麼防,後面肯定盯不住的。

在被立陶宛回敬了一個11:4的進攻衝擊波,從領先5分,到落後2分時,蔣興權叫了一個暫停。

他進行了登場球員的大換血,四上四下,除了甘國陽之外,其他人都下場休息。

胡衛東、單濤、鞏曉彬、吳慶龍登場,甘國陽在場上來到了大前鋒的位置。

當然,當時FIBA沒有大前鋒這個說法,而是叫二中鋒。

也沒有什麼小前鋒、得分後衛,後衛就是後衛,後衛、中鋒之外的,就是前鋒,或者邊鋒。

來自BJ,身材高大的單濤彌補了宋力剛在內線高度、體重不足的缺陷。

甘國陽去了更靠外的位置,幫助後衛線查漏補缺,在細節上彌補中國鋒衛防線的薄弱。

甘國陽可不光是賣力防守,更是邊防邊罵,中國球員防守端的細節確實比歐美球員差很多。

一個月的集訓,完全不足以改掉他們青少年時期訓練留下的一些壞習慣。

比如腳步跟不上就喜歡伸手,動手先於動腳,總想著靠上半身去堵對手,不懂得提前站位、預判,用腳步去防守。

還有在籃下防護,不知道合理利用身體對抗,造犯規不夠熟練,包夾、輪轉更是亂糟糟,次數一多就亂。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