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夏秋之際,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總經理簡沃爾克正深陷泥潭之中。
距離他們1986年打入NBA總決賽已經過去四個賽季,短短四年時間,綠色帝國正在肉眼可見的速度崩塌。
在1986賽季結束時,他們明明擁有著聯盟最豪華的五全明星陣容,並且各個都在當打之年。
可接下來四個賽季,凱爾特人顆粒未收,連一次東部冠軍都沒拿到,別說總冠軍了。
消耗他們86年榜眼籤而交易得到的馬奎斯約翰遜因為兒子溺亡,徹底淡出了職業籃壇,他在凱爾特人只留下了一個半賽季的痕跡。
拉里伯德飽受背傷困擾,再也沒辦法打出MVP級的賽季表現——雖然他依舊是這個聯盟最好的小前鋒之一。
凱文麥克海爾斷腿堅持上場比賽的行為的確英勇,卻也讓他的巔峰期縮短,87賽季後他的狀態就慢慢下滑。
羅伯特帕裡什來到凱爾特人時已經27歲,1990賽季他已經是36歲高齡,即便他依舊有著全明星級別的表現,但他註定不是能扭轉乾坤的人物。
丹尼斯約翰遜打完了19891990賽季,簡沃爾克並不準備為他提供一份新合同,於是丹尼斯約翰遜決定退役。
這讓凱爾特人管理層遭受了一些非議,因為上個賽季丹尼斯約翰遜的發揮依舊穩定,已經35歲的他主動將自己的首發位置讓給了新人約翰巴格利。
在巴格利因為肩膀脫臼而缺席時,丹尼斯約翰遜又以很高的水準回到賽場首發,起到了老將的粘合作用。
雖然凱爾特人首輪遭到了紐約尼克斯的淘汰,導致全隊上下備受打擊,但這並不是丹尼斯約翰遜的問題。
綠軍在常規賽依舊拿下了52勝30負的不錯成績——這比某些賽季的冠軍球隊戰績還要出色。
這也是凱爾特人管理層當下最痛苦和困擾的問題:如果他們維持老將為核心的陣容,在常規賽他們依舊具備很強的競爭力,50勝不在話下。
可是到了季後賽,在東部他們已然不是底特律活塞、芝加哥公牛,乃至紐約尼克斯的對手,冠軍變成了一種奢望。
究竟是維持這種老舊但尚且穩固的骨架,繼續這樣腐爛下去直到皮肉全都消亡,還是拋去過去的輝煌歷史,全部推倒重建,這道選擇難題擺在凱爾特人管理層面前。
在決定球隊命運道路的選擇題上,1985年成為凱爾特人總經理,參與了馬奎斯約翰遜交易的簡沃爾克,沒有太多的猶豫,選擇了第一條路。
這幾乎是一種必然,雖然第二條路遠遠看去寬闊、明朗,有許許多多未知的風景,但沃爾克知道,那條路的路口豎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此路不通”,旁邊有一道深深的雪茄燙痕。
那是紅衣主教裡德奧爾巴赫留下的。
只要裡德奧爾巴赫在,凱爾特人的建隊、處事風格不會輕易變動。
奧爾巴赫不喜歡交易,尤其不喜歡交易得到其它城市已經成名的球星。
在60年代執教比爾拉塞爾的輝煌時期,奧爾巴赫只做了一筆較大的交易:用梅爾庫恩斯換來貝利豪威爾。
他喜歡選秀,喜歡簽下寂寂無名的自由球員,然後從頭開始培養,像一張白紙一般給他們塗抹上綠色,不至於被別的顏色汙染。
不光是球員,凱爾特人隊內的教練、助理教練、球探、顧問等等一系列職務,奧爾巴赫都喜歡內部培養,從退役的凱爾特人球員或者相關人士中挑選,一步步拔擢。
他不喜歡在別的球隊幹出名堂的職業經理人,不喜歡高價聘請專業人士——凱爾特人沒錢是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忠誠”是奧爾巴赫最看重的品質,他努力將波士頓凱爾特人經營成一個大家庭,讓球員、工作者們成為家人。
家人之間是最值得互相信賴的,他們是一個牢不可破的團體。
簡沃爾克是這種培養體制下的產物,他在馬薩諸塞州長大,父親在馬什菲爾德夏令營(奧爾巴赫的童子軍)工作,為訓練營提供各種裝置,一干就是二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