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垂拱殿頒佈調兵詔令時,趙弘潤正在冶造局辦理公務的屋子內設計改良箭矢的圖紙。
準確地說,是針對箭鏃加以改良的圖紙。
所謂的箭鏃,通俗地說就是金屬所制的箭頭。
魏國軍隊目前所採用的箭矢的箭鏃,俗稱『雙翼鏃』。
雙翼鏃分為實心圓鋌式和空心銎式。
實心圓鋌式是將鏃插入空心箭桿進行固定;而空心銎式是將箭桿直接插入鏃尾部的孔中實行固定。
這種箭鏃的特徵是,箭鏃呈扁平狀,稍有弧度,兩翼的鏃刃有少許倒鉤,以至於中箭之人在拔除箭矢時,會承受第二次痛苦,已經算是比較有殺傷力的箭鏃了。
不誇張地說,目前中原各國所採用的箭鏃,皆是這類雙翼鏃,它的穿透力比原先的箭鏃更強。
但遺憾的是,雙翼鏃發展到這一步,已經是步上了頂峰,再無什麼改進的可能。
因此,趙弘潤決定放棄這種『雙翼鏃』,選擇其進化型,即『三稜鏃』,作為魏國軍用的標準箭鏃。
其實確切地說,雙翼鏃的進化型是『三翼鏃』,『三稜鏃』是在『三翼鏃』基礎上再次改良才得到的產物。
兩者的區別在於,『三翼鏃』比較『雙翼鏃』僅僅只是增加了一翼(一面鏃刃),鏃刃依舊扁平,這種箭鏃在射入人體後,人體創口會與鏃刃自然貼合,因此,只要不是射中要害部位,其實並不會在短時間內致命。
而『三稜鏃』,它在『三翼鏃』的基礎上又加以改進,斷面為向內凹三角。
可別小看這個內凹的三角面,事實上,這個小小的改動,集合了古代工匠們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智慧結晶。而它,就是最古老的放血槽的雛形。『注:真實歷史中秦國的箭矢為啥強,看這裡。』
這種內凹的三角面,或者說放血槽,它在箭鏃射中人體之後,會因為三稜箭鏃的擴張性撐開創口,使人體內的鮮血順著這個內凹的三角面噴出,在極短時間內達到使中箭之人大量失血的目的。
要命的是這種箭鏃因為存在倒刺的關係,輕易還無法從人體內拔掉,這就使得戰場上計程車卒一旦被這種箭矢射中,幾乎便宣告了死亡。
不得不說,三稜鏃的誕生,是箭鏃歷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它的出現,幾乎終結了曾經某些體魄強大的武將們『身負數十箭而不死』的可能,使得箭矢再次成為戰場上的最大殺器。
在這種『三稜鏃』面前,哪怕是體魄、氣血再充盈的武將,都難以支撐幾箭,除非對方迅速拔掉箭矢,綁紮傷口,否則,片刻工夫後就會因為大量失血而面臨假死狀態,隨後在昏昏欲睡般的狀態步入真正的死亡。
而眼下趙弘潤正在做的工作,就是進一步加強『三稜鏃』的放血功能,以達到『一箭就使人失去戰鬥能力』的目的。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若要加強『三稜鏃』的放血功能,就必須擴充套件鏃刃、加大放血槽,而這樣做無疑就會加重箭鏃的重量,使箭鏃、箭桿、箭羽三者的平衡被打破。
而一旦平衡被打破,這種箭矢就報廢了,因為它在戰場上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要麼就是射程被大大限制,要麼就是精準度大大減低。
這是需要反覆試驗的一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