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
趙弘潤在屋內喊道。
此時在外屋,坐著幾名冶造局的文吏,這些人是負責對趙弘潤提出的新式兵器加以規正的工作,說白了,就是對趙弘潤隨手畫出來的草稿設計,比照後畫出更加精確的圖紙,並填注種種長寬高的數值。
而這些文吏所畫出來的精確圖紙,最終才會被送到冶造局內的工坊,正式投入製造。
在聽到趙弘潤的召喚後,一名文吏立馬放下手中的工作,走入內屋,來到趙弘潤的那張桌前,躬身拜道:“肅王有何吩咐。”
只見趙弘潤將手中那份關於『三稜鏃』的草圖遞給那名文吏,說道:“儘快叫工坊先打造出一批,試驗一下效果。”
那名文吏聞言興致勃勃地接過了草圖。
他不由地有些興奮,畢竟在他看來,眼前這位肅王殿下總是會時不時地弄出些非常厲害的東西來,弄得冶造局上下對這位肅王殿下所提出來的東西愈發地報以期待。
『今日這位殿下又鼓搗什麼來了呢?我瞅瞅……』
那名文吏接過草圖後仔細端詳了一陣,在腦海中模擬著這種三稜箭鏃的殺傷力,但因為見識方面的限制,他無法真正地體會這種三稜箭鏃的恐懼殺傷力,只是很模糊地感覺,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箭鏃。
這名文吏回到了外屋,因為瞧見眾同僚張頭探腦地張望,遂偷偷將手中的草圖給他的同僚觀瞧,引來眾文吏一陣驚呼聲。
畢竟能坐在這裡,給趙弘潤這位肅王殿下打下手的,無一不是腦筋活絡之輩,因此,對照著圖紙,又豈會想象不出草圖上這種箭鏃的可怕之處。
由於聽到外屋傳來一陣明顯可以壓抑的驚呼聲,趙弘潤端起一旁的茶杯來,喝了一口茶水潤了潤喉。
他毫不懷疑,這種『三稜鏃』將再次提高弓弩在戰場上的地位,畢竟在趙弘潤看來,這應該是目前而言最先進的箭鏃,幾乎已經是箭鏃史的巔峰,以後若再想提升,那就只能從箭鏃的質地入手,也就是更換製作箭鏃的金屬,採用更加銳利、堅固的金屬,比如鋼。
不可否認,這將會是魏國日後的一大底牌,但麻煩也存在,那就是趙弘潤必須保護好這種箭鏃,免得它們流入楚國、韓國、齊國這些中原國家手中,尤其是魯國。
要知道,這個世上的工匠在趙弘潤看來簡直堪稱作弊,不誇張地說,只要讓別國的工匠們得到幾件這類三稜鏃,除非他們腦袋突然秀逗,愚蠢地認為這種箭鏃不堪一用,否則,按照入手的那幾支三稜鏃打造出新的三稜鏃,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這不,前一陣子被趙弘潤放棄的那隻魯國的機弩匣,那個叫做丁鈞的年輕工匠就從匣子內的齒輪痕跡,想到了這從魯國傳出來的齒輪工藝,竟讓趙弘潤目瞪口呆地復原了那隻機弩匣。
只可惜試過之後才知道,這隻機弩匣的射速,簡直慢地讓人蛋疼,根本不像冶造局局丞王甫所說的那樣“突突突”地射出機弩,據趙弘潤私底下估計,大約是六七秒射出一支機弩的樣子,而且射程與力道都不如趙弘潤腦海中所知的連弩。
更要命的是,這種機弩匣一旦開啟開關,進入了射矢階段後,除非發射完匣子內的弩矢,否則不能停止,一旦強行停止就會“卡殼”,損毀匣內的齒輪系統。
於是,這個魯國的機弩匣,最終還是被大失所望的趙弘潤給放棄了,他主觀覺得,這個時代的工藝,應該還未達到自動射擊、自動裝填箭矢的地步。
當然了,也有可能這隻機弩匣只是當初魯國所研製的“試用型號”,如今,魯國有可能已研製出更加先進的機弩匣,但趙弘潤怎麼想都不覺得魯國會輕易將這種兵器流出國外,於是就死了心,專心去鼓搗他的連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