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領口“V”字型敞開,邊緣鑲滾著細緻的花褶。通肩衣飾依佛陀雙肩自然滑落。
上臂與小臂自然舒展,向外展開,坐態舒適隨和。
犍陀羅藝術以後的佛像造像手臂則向身體內收緊,雙肩也逐步變寬,形成基本固定的製作模式。
佛衣緩緩而下,猶如和風輕拂湖水,微波隨著肌肉線條灑脫地起伏,給人一種輕盈、流動的質感。
衣襟以及兩袖均刻有細膩的波紋狀褶皺。
這種刻畫衣紋的方法在以後的佛刻畫中趨於僵硬,採用大波紋飾陰線條直接雕刻上去。
十一世紀後,喜馬拉雅山脈周邊地區國家則極少再用這種方法,直到幹隆帝為皇太后慶賀八十大壽時,才又效仿古法,製作了少量仿喀什米爾的佛造像,可以看到類似這種水波衣紋飾。
佛陀有少許懸裳平鋪與蓮臺表面,衣服輕盈柔順,從背後看於兩臂和腰臀處有自然曲線。
平和圓潤,觸目親切。
佛陀左手打施願印,手臂置於腿上,手掌在膝蓋處自然彎曲下垂,手心向外,五指併攏。
手掌造型逼真細膩,日月兩丘豐盈隆起,手心凹現,指節清晰,比例勻稱,指肚圓潤飽滿。
顯示無量公德,接引無邊眾生。
佛陀下坐三層蓮臺,中間鎏銀,上下蓮瓣各十四朵,蓮瓣中央強烈鼓起,瓣形充盈豐滿,瓣尖翹揚,朵朵怒放,恰如當好時節,芙蓉出水。
蓮臺呈橢圓型,線條光潔,弧度工整。
這與後期近三角狀的圓弧形底座有著顯著的區別。
底座裝藏封底疑是後期完成,只銅製的,呈巧克力色,細膩柔軟,色感濃郁。
採用膠泥的泥胎封底,泥痕清晰可見,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佛陀於蓮臺上結跏趺坐,雙腳交叉置於兩股,腳心朝上,雙腳造型尤為細緻傳神。
從腳跟、腳心、腳掌、到腳趾,線條婉轉流暢,一氣呵成,趾根頎長,趾肚十分飽滿。
這一切競微縮成如此小的比例,堪稱犍陀羅佛像中罕見的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