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明爭暗鬥
諸葛亮請向朗來,是要他領兵出戰嗎?
當然不是。諸葛亮是要求得向朗的支援,有向朗這樣有資歷、有實力的老將幫腔,荊襄系的後生們就不敢亂來。穩住了荊襄系,其他人就不足為患。更重要的是向朗支援他,馬謖就不會在這個時候和他談條件,他會看在向朗的面子上,從大局出發,全力支援他。有了馬謖的支援,他領三萬兵在西,馬謖、魏延在東,擊殺曹植不在話下。
向朗是想出戰嗎?是。當此危險之際,與諸葛亮全力合作是毋庸置疑的,關中失守,對誰都沒有好處。要討論的不是是否合作,而是合作的方式。他想領兵出戰,也是因為與馬謖、魏延夾擊曹植獲勝的機會很大,如果能借此機會力挽狂瀾,甚至能生擒曹植,這個大功當然會落在他和馬謖的頭上。此戰過後,諸葛亮即使不情願,也不能不重賞他們,他們的實力就會更強。
可惜,這個道理諸葛亮也非常清楚,所以他要求得向朗的支援,卻不會把這個立功的機會讓給向朗。在馬岱全軍覆沒的情況下,他需要一場更大的勝利來證明自己。現在的情況看起來危急,其實只要冷靜下來,就能發現其中蘊藏著更大的機會。
曹植、夏侯霸的勝利都來自於出人意料。他們違反兵家常識,孤注一擲,出其不意的進入關中,一路急行,這才取得了意外的成功。現在意外已經不再意外,曹植面臨著蜀漢軍的前後夾擊,他哪裡還有什麼機會。連生存都是問題,更別說創造什麼奇蹟了。
他就是一隻主動跳上岸的大魚,雖然掀起了一些浪花,把漁夫嚇了一跳,卻也不可避免的將自己陷於必死之地。沒有後勤補給的孤軍,面對兩倍於己的敵人圍追堵擊,他又哪裡有什麼生路可言。只要堵住他的去路,不用打,等上一個月,等他糧食吃完,他就不戰自潰了。
任何事都是有代價的。他註定要成為某人功勞簿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諸葛亮怎麼可能把這個機會讓給向朗。如果不是迫於形勢危急,諸葛亮甚至不會讓馬謖從中分一杯羹。不過馬謖大敗在前,就算這一戰立了功,將功贖罪,他的官爵也不會太大的提升。
至於魏延,諸葛亮有絕對的信心,從魏延對他送的那副甲冑的愛惜程度就可以清楚魏延的想法。只要不觸及魏家的利益,魏延不會偏袒馬謖,和他作對。
魏延不是魏霸,他的心思要簡單得多。
得到了向朗的支援,諸葛亮成功的穩住了陣腳,把一場災難轉化為繼續戰鬥的動力。私下裡的牢騷是避免不了的,只要沒有人敢跳出來,那些牢騷就無法對諸葛亮造成大的影響。
哪個權臣沒有敵人?好好先生做不了權臣,也做不成任何事。
……
一路急行的曹植過了郿塢,在五丈原停了下來,安營紮寨,不走了。
五丈原在渭水南,高約五十丈,北闊南窄,最寬處約五里,南北長約十里,東側便是武功水,也就是斜水,北臨渭水,西側是一條深達十丈的水溝,南側便是秦嶺群山,著名的斜谷便由這裡入山,是一個易守難攻之地,當初田復等人就是在這裡堵住了由斜谷而來的趙雲。
曹植選在這裡紮營,用意非常明顯,這是想堅守了。
尾隨而來的馬謖和魏延相視苦笑,覺得非常棘手。這一路跟來,他們算是見識到了曹植的老到。如果說馬謖在鴻門敗在曹植的手上既有意外的成份,也有實力不足的客觀因素,那麼現在曹植選擇在五丈原紮營,其中的微妙就非普通人能夠領會了。
而馬謖和魏延卻屬於能領會的那一類人。
諸葛亮在汧縣,離此三百餘里,離北面的高平一帶大概也是五六百里,到西面的隴山和臨渭同樣是三四百里。他屯在汧縣,那當然是為了同時兼顧三面,不管哪一個方向有危險,他都能在一天內收到訊息,三天內趕到支援。
可是他在汧縣卻無法攻擊曹植,如果他趕到五丈原來,那他就無法顧及其他三地。如果他不來,那曹植就可以在這兒安安穩穩的待著,以馬謖和魏延的五千人根本拿他沒辦法。即使是諸葛亮來了也拿他沒辦法,就以五丈原這種地形,三萬多人圍攻也攻不下來,必然是一場消耗戰。
曹植可以在這裡休整,時間限制只在於他還有多少糧,否則他想呆多久就呆多久。
曹植固守五丈原,並不是消極的守,夏侯霸的三千騎兵就是他伸出來的拳頭,以騎兵的速度優勢在汧縣和武功之間來回突擊,誰能抓得住他?
當然了,馬謖相信,曹植也不會在這裡一直守下去,因為他的糧食有限,還沒有到秋收季節,他也無法抄掠。過不了多久,他就必須再次出動,是西向攻擊陳倉,還是北上攻擊汧縣,接應張郃入關,都有可能成為曹植的選擇,唯獨不可能長期在五丈原堅守。他在五丈原休整,不過是牢牢的把節奏控制在自己手裡罷了。他休息的時候,蜀漢軍卻不敢大意,等他休息好了,再次行動的時候,雙方的體力士氣都會對蜀漢軍更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