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玉眨著明亮的眼睛,美眸中滿是不解,今日的顧青有些高深,他說的話她完全不懂,生活在大唐,她更無法理解向蠻夷下跪的屈辱,對她來說,這簡直是驚世駭俗。
…………
行軍十來日,安西軍回到長安城外。
誠如顧青所料,城外並無朝臣迎接大軍凱旋,然而城外仍然人山人海,無數百姓靜靜地站在城外的大道邊翹首期盼,見到遠處大軍旌旗招展,前鋒騎兵慢悠悠地走向城門,百姓們發出震天的歡呼聲。
仍如當初送別安西軍一樣熱情,百姓們帶著各種熱騰騰的食物,年長的百姓被後輩攙扶著,顫巍巍地拄著柺杖,一步步迎向安西軍。
將士們被這熱情的場面搞懵了,有些不知所措,百姓們一擁而上,將準備好的食物紛紛塞給將士們。
當初送別的場景彷彿今日又重現,百姓們甚至比當初送別時更熱情了幾分。
人在中軍的顧青得了親衛的稟報,他也有些疑惑不解。百姓迎接將士自然是好事,可未免熱情得有些過分了,安西軍奔襲千里,北拒回紇,也與回紇交戰過一次,認真說來,這次出征與以往的出征沒什麼不同,交戰的過程也說不上慘烈,可是為何今日百姓們卻如此熱情?
從城外到城門,短短一段路將士們走得很辛苦,鄉間大道站滿了人,黑壓壓的不見首尾,百姓人太多,只能給將士們留出一條狹窄的通道。
萬人夾道而迎,歡聲如海,人群的熱情很快感染了安西軍的將士們,將士們從開始的不知所措,到後來慢慢接受,最後一個個昂首挺胸走在隊伍裡,哪怕只是最普通的軍士,此刻也表現得像一個凱旋歸來的大將軍。
艱難地走過歡迎的人群,顧青進了城,猶豫了一下後,決定先回自己的宅子休息,明日再進宮見李亨。
當初率軍離開時,顧青與李亨鬧得很不愉快,這次出征從名義上來說,屬於私自行動,並未得到朝廷的允許,幸好顧青如今已經不需要朝廷的允許,理論上,他就是朝廷。
不過君臣不和終究不是好事,顧青要做的事情太多,不想把精力浪費在君臣內鬥上,暫時選擇與李亨和好還是很有必要的,對整個大唐的百姓都好。
在韓介和親衛們的護侍下,顧青回到自己熟悉的宅子,張懷玉和皇甫思思剛為他卸下鎧甲,換上家常便裝,段無忌便匆匆走來。
“公爺,學生打聽清楚了,咱們這次出征拒回紇軍的事,長安城已經傳得婦孺皆知,大軍從長安城開拔後,百姓們才知道咱們要去做什麼,市井小民義憤填膺,紛紛痛罵天子剛登基便棄子民如草芥,竟拿百姓的性命和家產向異族番邦邀好,喪權辱國之甚。”
顧青的表情毫不意外。
大軍開拔,出征的原因不可能瞞得住人,遲早會被百姓知道的。
安西軍這次北拒回紇,可以說在民間掙足了聲望。
天子為了內鬥,慷他人之慨,不惜以子民的性命家產為條件,雙手奉送給異國番邦。而顧公爺為了社稷大義,寧肯得罪天子,私自率軍北進千里,將那些原本打算入中原燒殺搶掠的蠻夷們拒之國境之外。
兩廂比較,高下立見。
從顧青率軍出征後,長安城市井內的輿論不知不覺呈現了一面倒的情勢。
李亨僅因這一個錯誤的決定,剛登基不久的他,百姓們已對他深深失望了。
顧青聽著段無忌絮絮叨叨的陳述,表情很平靜,緩緩問道:“朝堂呢?朝臣們有何議論?”
段無忌輕聲道:“朝臣們未發一言,不過公爺從出征那天起,郭子儀和李泌便閉門謝客,不知何故,宮闈之中有眼線稟報,公爺出征後,天子在宮中大發雷霆,還尋了個雞毛蒜皮的原由,下令杖斃了一名小宦官以洩憤……”
顧青冷笑:“他還有臉發脾氣,敗家子當到他這個地步,也真是難得了。”
段無忌猶豫了一下,道:“公爺,朝臣們不發一言,是因為大家都已看出您與天子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眼看已是一觸即發了,朝臣們都是人精,局勢未明朗前,他們為了自己的前程是不會偏向公爺您的,這次公爺領軍出征,您與天子的矛盾更是無法調和,學生以為,公爺應暗中早做準備才是。”
顧青看了他一眼,淡淡地道:“做何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