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風土民情,顧青自然也是見過的,客觀的說,委實不大好。沿途大片農田荒蕪,也遇到了一撥又一撥的難民往北方逃難,更曾見過官府差役欺凌百姓的現象。
顧青本打算將所見所聞實話說出來,剛準備開口,腦海裡忽起警訊。
李隆基是一位怎樣的皇帝?中年時或許稱得上明君,但現在的李隆基,絕對是個昏君,天下被權貴禍害得這般模樣了,他還猶自沉浸在自己親手創出的開元盛世的豐功偉績裡不可自拔。
這樣的皇帝,聽得進一絲負面的話嗎?
誰說誰倒黴呀。
顧青當然也不是什麼忠直之臣,老實說,他那張臉如果再長得喜慶一點,一定舍了臉皮做一個貪汙逢迎媚上的奸臣。像唐初之時專跟太宗皇帝對著幹的諫臣魏徵,恕顧青無法效法,他承認自己沒那膽子。
現在的顧青雖說算不得忠臣,至少也不能算奸臣。有些話可以沉默不說,但絕不能粉飾太平說假話,本來就是個昏君了,聽了這些逢迎的假話豈不是樂得要上天?
“回陛下,臣趕路匆忙,一直坐在馬車裡不曾停歇,各地的風土民情倒是不曾見,臣慚愧。”
李隆基對顧青的回答頗覺失望,淡淡瞥了他一眼,道:“此去蜀州家鄉,所為何事?”
顧青沉默片刻,輕聲道:“一點私事,不敢擾汙聖聽。”
李隆基挑了挑眉,笑道:“私事?”
“是,私事。”
李隆基悠悠道:“顧青,當著朕的面欺君,可知是何罪名?”
“回陛下,確是私事,臣家鄉的朋友遇到一點小麻煩,臣回去幫幫他。”
李隆基語氣漸漸變冷:“你說的那個家鄉的朋友,是否青城縣令宋根生?”
顧青垂頭道:“陛下明見萬里,什麼都瞞不過陛下,臣欽佩萬分。”
“他遇到什麼麻煩了?”
“宋縣令行政得罪了人,被宵小刺殺。”
李隆基盯著他的臉,道:“只是被宵小刺殺麼?”
“是。那是一夥不明來路的宵小,幸好宋根生在青城縣行仁善之政,被治下子民愛戴,眾人合力抵抗之下,宵小皆被平滅,算是有驚無險。”
這番說辭是顧青在進宮前便想好了的。
絕對不能主動提起濟王,更不能主動提起濟王府死士刺殺縣令一事,以退為進,索性裝作什麼都不知道,是進是退全看李隆基的態度,他若要追究此事,自會主動說出來,他若欲壓下此事,顧青說出來便是給自己和宋根生惹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