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依然笑得很爽朗,不得不說,李隆基的內心雖然很陰暗,但在對待臣下時的態度卻是非常可圈可點的,讓人絲毫察覺不出他內心深處陰鬱的一面,無論與任何人來往都是非常陽光開朗,彷彿老友相聚一般隨和,像極了經常來家裡串門的隔壁鄰居王大爺。
“多日不見朕的英才少年顧郎君,你還是那副不高興的樣子,一點都不喜慶,哈哈。”李隆基大笑道。
楊貴妃在旁邊掩嘴輕笑:“也虧是三郎慧眼識英雄,否則他這模樣就算考中了進士,也入不了吏部諸位堂官的法眼。”
李隆基見殿外一隊武士手中捧著許多禮品,不由意外道:“外面是何物?”
顧青急忙道:“回陛下,臣剛從蜀州回京,想到貴妃娘娘也是蜀州人,於是便在蜀州採辦了一些當地特產,回長安獻給陛下和貴妃娘娘,以解娘娘之鄉愁。”
楊貴妃目露驚喜道:“是蜀州的特產嗎?快呈來看看。”
武士奉詔入殿,在殿內站成一排,楊貴妃上前一件件檢視。
顧青準備的禮品並不貴重,但心意卻做得十足,有蜀州特產的蜀錦,石橋村新燒製的瓷器,從青城山的道觀裡求來的平安符紙,蜀竹編成的涼蓆坐墊,還有青城當地特有的零嘴小吃等等。
楊貴妃越看越驚喜,看著顧青笑道:“還是你懂得體貼人,不枉本宮疼愛你一場,心意本宮都收下啦,也不回賜你什麼,你多拿點本事出來,好好為陛下立個大功,本宮便在陛下面前保你升大官兒。”
說著楊貴妃轉身搖著李隆基的胳膊撒嬌:“妾的話可說出去了,將來顧青若再為三郎立了新功,三郎可一定要給顧青升官呀,否則妾可就沒面子了。”
一通撒嬌哄得李隆基哈哈大笑,道:“娘子既然開了口,朕一定照辦,顧青,君無戲言,娘子常言你有一身本事,快快拿出來換取功名,朕一定不吝官職賞賜。”
顧青急忙行禮:“臣謝陛下隆恩。”
楊貴妃久居深宮,心竅何其玲瓏,與顧青招呼了一聲後,便識趣地向李隆基告退,命宮人捧著禮品回後宮了。
偌大的殿內只剩李隆基和顧青二人。
李隆基臉上仍帶著微笑,道:“以往覲見朕與娘子者,所獻禮物皆是傾城之寶,看似華貴珍稀,卻始終是個死物件,只見其價卻不見心意,你這孩子倒是樸實,禮品雖不值錢,但有著滿滿的人情鄉土味,朕看得出娘子是真心喜歡你送的禮品,難怪娘子常在朕的面前誇你年少不凡,看來不僅僅因為你是她的同鄉,在做人這方面,你也有獨到之地。”
顧青謙遜地道:“陛下謬讚了,臣年少不懂事,想來陛下與貴妃娘娘見慣了珍奇異寶,臣送再貴重的禮物也不過是錦上添花,不足為哂,臣索性便蒐羅了一些家鄉物產,雖然不那麼值錢,但臣的心意每一分都在這些不值錢的東西里。”
李隆基哈哈一笑,道:“不錯,做人也好,做事也好,每句話每件事若摻入了心意,你縱然不說,別人也能感受得到,朕雖老矣,但不是老糊塗,朝臣做事誰用了心,誰在敷衍了事,朕還是能一眼看得分明的。”
顧青垂頭,不經意地蹙眉。
感覺李隆基話裡有話,顧青不得不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仔細揣摩,這番話是不是意有所指,是刻意警告他,或是偶發感慨?
腦子飛快轉動,顧青表面仍恭謹地道:“臣謹記陛下訓誡。”
李隆基笑道:“此非訓誡,你莫放在心上。”
頓了頓,李隆基又問道:“聽說你前些日回了蜀州家鄉?”
“是,臣走得匆忙,只能臨時請左衛左郎將李光弼代臣向郭大將軍告假,臣有怠職之罪,請陛下責罰。”
李隆基淡淡地嗯了一聲,道:“從長安一路回蜀州,路上風土民情如何?”
顧青一愣,不知道他為何冷不丁冒出這一句,話說到這個份上,難道不該問濟王刺殺青城縣令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