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鮮于仲通出蜀後才如此急於尋找王師,想與別的王師合兵,果斷交出指揮權,自己默默坐在角落等著收穫便是。
當他得知顧青的安西軍離他不遠後,更是喜不自勝。
顧青,老熟人了,做人聰明識進退,征戰也頗有本事,短短數年便靠軍功而晉爵縣公。整個大唐王師被叛軍打得抬不起頭,唯獨安西軍一勝再勝,成為平叛之戰中不可多見的亮點。
三萬蜀軍若與安西軍合兵而戰,功成名就的可能性很高。
這一刻,鮮于仲通像一位久經風浪的股市韭菜散戶,用充滿睿智的頭腦衡量資本的得失,三思之後,決定將所有的積蓄全部投在顧青這支藍籌股上。
此戰若勝,會所嫩模,此戰若敗,顧青背鍋。
於是鮮于仲通果斷決定往東開拔,全軍開赴鄧州,與安西軍會師。
不得不說,鮮于仲通不是蠢貨,他至少對自己有著非常清醒的認知,他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從來不幹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如果不得不幹,那麼,找個人背鍋最合適。
權力?不重要。在他不擅長的領域,掌控權力遠遠不如一場記在他名下的勝利。
交給誰指揮都可以,重要的是他對三萬蜀軍仍有絕對的掌控權,他有隨時喊停並退出的權力。
這是典型的文官思路,鮮于仲通的小算盤將文官的秉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行軍半月後,三萬蜀軍終於來到安西大營附近。
離安西軍大營還有三十里時,位於中軍的鮮于仲通便發現附近山林裡斥候的身影若隱若現,前鋒不時看到一匹匹快馬奔向大營方向,顯然是向大營稟報不明兵馬的軍情。
鮮于仲通看在眼裡,對安西軍將士的素質不由稱讚不已。
這才是一支精銳之師的樣子,雖然蜀軍也是邊軍,常年在邊境與吐蕃有著大大小小的摩擦之戰,但相比之下,安西軍比蜀軍似乎更強上許多。
離安西軍大營尚有十里地時,一支騎隊靜靜地在山道中央等著蜀軍,騎隊為首的是一名偏將,約莫是看到了蜀軍的旌旗,判斷出這支應是友軍,這才亮出身形詢問。
當得知是劍南道節度使府的勤王軍隊後,安西軍這位偏將很有禮貌地朝鮮于仲通行禮,然後告退。
當三萬蜀軍到達安西軍大營轅門外時,發現轅門外數千安西軍將士披甲靜立,佇列整齊朝蜀軍按刀為禮。
顧青站在佇列前,微笑望著遠處下馬後快步走來的鮮于仲通。
片刻後,二人相對而立,互相行了一禮。
“鮮于節帥,久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