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將紛紛心悅誠服點頭,李嗣業咧嘴笑道:“平日裡只見你在公爺身後當跟班,又是個瘦瘦小小的身板,一拳就能將你乾沒了,看不出你這小書生還是有些斤兩的,我算看出來了,能跟在公爺身邊的人都有不凡之處。”
沈田也笑道:“段賢弟今日才顯出幾分謀士的模樣,若段賢弟所料不差,你這番話至少避免了我們數萬的傷亡,可是積了大德啊,首功給你,我心服口服。”
首功是每位將領特別在意的,段無忌今日一番話卻避免了安西軍的巨大傷亡,雖然只有幾句話,但其中的分量卻是每個人都清楚的,此戰首功給段無忌,眾將都無異議。
顧青冷下臉來,道:“馬上傳令,派出斥候打探許州兩萬叛軍的虛實,還有,分別派斥候喬裝成百姓,朝函谷關,長安方向滲透,若兩萬叛軍只是安祿山丟擲來的誘餌,後面必有大軍,探聽清楚後咱們再做決定。”
…………
兩天後,斥候沒傳回訊息,但顧青卻收到了另一個訊息。
劍南道節府鮮于仲通率三萬蜀軍入關中勤王,走蜀道,越秦嶺,到達漢水之畔的金州後才聽聞叛軍已攻佔長安,天子已往西南蜀地巡幸。
鮮于仲通頓時頓足捶胸懊悔不已,懊悔倒不是因為長安已失,而是在懊悔自己沒在蜀地等天子御駕,鮮于仲通是文人,文人本不擅長領兵征戰,他擅長的是在天子面前誇誇其談,博得天子寵信,出了蜀地的鮮于仲通深覺自己錯過了大好的機會。
於是鮮于仲通下意識便打算回師蜀地迎天子聖駕,卻被宋根生勸住了。
宋根生看出了鮮于仲通的功利心理,勸慰的理由也很符合他的心意。宋根生說,如今國都已失,叛軍在關中肆虐,為臣者該做的是率軍平定叛亂,有了軍功後,才能博得天子寵信,一樁軍功強過天花亂墜誇誇其談良多,若不小心立了更大的功勞,鮮于節帥說不定能晉爵封侯。
如若節帥不信,不妨看看顧青。他率安西軍打了三場勝仗,天子立馬將他從縣侯晉為縣公,如今劍南道蜀兵已入關中,正是平叛立功的絕好機會。
宋根生的話令鮮于仲通心動了,於是決定留下來平叛,同時寫了一道聲情並茂的奏疏,奏疏裡將自己誇成了亂世砥柱之臣,什麼勇往不懼,什麼不平賊叛誓不收兵等等,請陛下原諒臣無法在蜀地迎聖駕,寫完以後,鮮于仲通令人快馬送至天子聖駕前。
然後鮮于仲通擂鼓聚將,與將領們商議大軍行止。
關中已被叛軍佔領,劍南道蜀軍若一頭撞進去,恐有全軍覆沒的風險,於是鮮于仲通決定繞著關中平原跟叛軍打游擊,同時打聽朝廷諸支王師的下落,力求與他們取得聯絡,聯合起來平叛。
花了大半個月時間打聽後,鮮于仲通終於知道了諸支王師的下落,郭子儀去了北面朔方節府,李光弼被叛軍打得鑽進了秦嶺不見蹤跡,河西軍在潼關之戰時徹底打垮了,唯一一支能戰的兵馬是安西軍,在鄧州紮營。
鮮于仲通在地圖上找到了鄧州,然後比劃了一下金州與鄧州之間的距離,最後大喜過望。
金州離鄧州說遠也不遠,數百里地而已,行軍趕路的話,三四天路程可至。
鮮于仲通立馬決定與安西軍會師。
為何要與安西軍會師,鮮于仲通有自己的小算盤。
他本是不擅長征戰的文人,此生唯一一次征戰是平南詔國之亂,那一戰他聽從了顧青的建議,請朝廷將高仙芝臨時調來劍南道指揮,更得益於顧青的沙盤妙用,竟然打了個大勝仗。
從那以後,鮮于仲通便有了一種投機的心理,他很清楚自己的斤兩,所以絕不親自指揮戰鬥,若遇戰事便馬上找能幹的人幫忙,俗稱“抱大腿”,勝了是自己的功勞,敗了當然是指揮的人背鍋,比如當年平南詔國之亂就做得很完美,讓出指揮位置,勝利後好處全是自己的,可謂低風險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