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威廉完全沒有疑問的獲得勝利,眼看就能征服整個草原的同時,已經在瑣羅亞斯德獲得了足夠情報,拉攏了足夠多的盟友的外交艦隊,再次起航了。這一次,他們的目標,是印地。
令人魂牽夢繞的財富之地,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同時也是眾多香料的原產地。同時最最令人捉米的一點就是他的中性制度,雖然站在印地本地人的角度來說,這種制度實在是太落後了,而且不合時宜,這個世界上,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最糟糕的事情就是階級固化,階級固化會讓一個國家的人民失去前進的動力,會讓所有人都變得“安靜祥和”起來。
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特別是中古時代的國家來說,一個國家的階級固化,通常會發生在朝代的末期,也就是朝代即將崩潰的情況下,在這種情況下,感覺到絕望的,看不見希望的下層平民們會站出來反對這個凝固了的社會與國家。將所有的一切全都打破,然後重歸混沌。一批秉承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人們迅速崛起,大批的人口死亡,階級固化的矛盾解決。
但是這種週期定律,這種反抗與鬥爭的精神,似乎完全不存在於印地人的基因之中。與之相對的,印地,這個半封閉化的巨大半島呈現出的是另外的一種週期定律,那就是被入侵,奴役,更換奴役物件的週期。
他們的王朝很少,可以說非常少有自行的,自下而上崩潰了的。絕大多數在印地的王朝崩潰都是因為外來的侵略者,而其中外來侵略者又絕大多數都來自瑣羅亞斯德地區。
這些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當然也有一些信仰新月教派的侵略者,在印地的北部,西北部,中部建立了一系列的王朝與蘇丹國。
通常,當他們入侵印地的時候是最強大的狀態。但是經過與當地人的通婚,以及文化上的同化,更加重要的一點是,當這些傢伙接受了種姓制度之後,他們就會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速度,迅速的腐化墮落下去。
因為種姓制度,是這個世界上最能夠腐蝕人的鬥志的。特別是那些入侵者,高層,上層的傢伙們。這些傢伙會很驚訝的發現,因為他們屬於高種姓,所以他們理所當然的能夠獲得所有的一切,那些低種姓的傢伙服從他們,信仰他們,崇拜他們,就像是奴隸一樣認真,就像是狗一樣聽話與忠誠。
這些傢伙完全不知道反對是什麼意思。這些傢伙也完全不知道反抗是什麼,這些傢伙逆來順受,這些傢伙相信輪迴。相信今生的苦難將會造就來生的幸福。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統治幾乎可以持續到永恆——
一直到另外一支還沒有接受種姓制度的,新的侵略者出現,然後將他們,連同他們之前的那些傢伙一起全都征服。
不過就算是這樣貌似也沒什麼。因為舊的征服者雖然沒有當權,但他們仍舊屬於高種姓,倖存下來的傢伙們仍舊可以像是原來那些被征服的高種姓的傢伙們一樣,幸福快樂的壓榨著,被壓榨的,但同樣快樂的低種姓的傢伙們。
就是這樣,永恆,永恆,永恆,永恆。雖然隔三差五就會有一批強悍而且野蠻的侵略者進入這片區域,而後將這些人全都征服,但是稍微想一想,這些貌似也不是什麼太重要,太難以接受的事情。
對於低種姓的傢伙們來說,只要繼續的逆來順受就可以了。他們不會在乎統治他們的究竟是誰,是哪個民族。事實上在整個南亞次大陸上有著數百個不同的民族。這些民族沒有融合,事實上也不需要融合,他們只要相信兩種東西,第一是種姓,第二是印地教的信仰,這樣就沒問題了。
至於說民族什麼的,在種姓面前是次要的,根本不必要在意這種東西。
種姓制度,或者被稱為印地卡斯特體系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同時,各種姓派生出許多副種姓(或稱亞種姓、次種姓,進而衍生出更多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