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的各州縣治下、在中央政權與百姓和宗族這三者之間,宗族最大。
這也是千年以來我們這個國家的特色之一,宗法社會,家族的興衰一般情況是高於國家的利益的。
皇帝以仁孝治國,分封宗室治理地方。
地方上的家法大於國法,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就是這樣寫照。
當然,被引用的這句話裡的一家指的是君主之家,並非升斗小民尋常百姓的小家。然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此謂絜矩之道。上老老而民興孝,帝王每天在做的事情,很多儒家士人、學子們甚至平民百姓也都在做。
帝王的修身與普通士人的修身之道是一樣的。這就是夫子之道一以貫之,曰‘仁’,此後便是致知在格物了。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才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興邦立命的核心法則。
可是如果帝王沒有堅持這樣的法則,比如發明家王莽,則會首先失去全天下知識分子的支援。而如果失去這些人的支援,在讀書種子不出三江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大明的中央政權在南直隸、浙江、江西三地失去民意基礎就會是一種必然。
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廣西等等地方都發生過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過三江兩淮地區發生這樣的起義卻很少,可是一旦發生了,卻極有可能要將整個王朝顛覆。
比如劉邦項羽,比如朱元璋。
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農民起義真正成功建立正統政權的,大概就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吧,然而這二位不但是鄰居,更是都出自江淮地區,兩個人所出生的淮右距離徐州都很近,應該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區。
而三江兩淮地區在封建社會的大部分時間裡,社會秩序都被世家門閥一直牢牢的控制著,無論皇帝姓什麼,是不是漢家血統,都不是問題。
廣西的金田起義,太平軍為什麼到了南京就玩不轉了?除了楊秀清在權利鬥爭中失敗身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到了南京以後,已經不能再代表這裡地方上的主流民意了。
國祚長遠與否,靠得就是‘民意’。
在國家層面以及地方層面隨時都能夠站在主流民意一邊,就是先進的政體,而不是皇上會不會發明飛機和無線電。
如果有人想給鄧公一個諡號的話,我認為會是最高的——‘文’,此諡號有經天緯地、道德博厚之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