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季和趙禎只需要在他們清查的過程中,潤物細無聲的將自己早已修訂好的律法按插進去即可。
清查天下的過程中,一些不合時宜的政令導致的錯誤,就得改,改正的過程就是一個修訂律法的過程。
無論是寇季,還是趙禎,他們修訂律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大宋強盛。
他們二人不求名不求利,所以沒必要將修訂律法的事情大張旗鼓的宣揚出去,鬧的沸沸揚揚的,平白無故的給自己找麻煩。
在寇季看來,無論是范仲淹等人主持的慶曆新政,還是王安石主持的變法。
前期都喊的太兇。
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要做大事一樣,喊的朝野上下人盡皆知。
明明白白的告訴天下間所有人,朝廷要動誰的蛋糕。
人家要是不找你麻煩,那就怪了。
他們總以為自己將大義的話放出去,天下就有無數仁人義士響應他們。
殊不知仁人義士只是少數。
更多的是一群恨他們不死的對手。
他們最大的盟友百姓,幾乎沒有什麼發言權,手裡也沒有權力。
他們似乎也不怎麼在乎盟友的反應。
他們總是固執的以為,只要自己做的事情對盟友有益,盟友們只需要景從就好了,不需要發聲。
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的革新註定一敗塗地。
寇季和趙禎就不同,該狂放的時候就狂放,該潤物細無聲的時候就潤物細無聲。
打一個巴掌給一個甜棗的手段永遠也不會過事。
這種事情就應該大張旗鼓的做。
沒有甜棗給,就要潤物細無聲。
像是革新皇親國戚對大宋的影響,在打了勝仗以後,藉著勝仗帶來的威嚴,順手將他們剷除。
並且昭告全天下人。
不僅順利的革除了皇親國戚對大宋的影響,也藉著皇親國戚的腦袋和財富,收攏了一撥民心。
革新商律,也是如此。
下重手處置了官員中間的從商者,順手推出了優厚的商律,打了官員,拉攏了商人,讓天下人皆拍手叫好,官員們有氣也沒地方出。
像是刑部如今正在悄悄推行的刑律革新,就有點潤物細無聲。
從包拯奏請更改登聞鼓的條令開始,包拯總是能從一些陳年舊案中發現一些律法上的缺陷,奏請趙禎和寇季。
趙禎和寇季就能順勢將已經修改好的律法推出去。
只要不鬧出大動靜,滿朝文武基本上反對的不是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