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心善的百姓,會把那些為自己家出死力的罪籍當成自己人看。
所以他們中間肯定有不少人會花費錢財,為那些罪籍購買很多日用的東西。
在他們徹底成為地主老財之前,他們會對自己手底下首批的功臣們保持相當大的善意。
唯有在他們成為了地主老財,享受到了剝削的利益以後,他們才會進入到剝削的層面上。
所以蘇洵預估的三百多萬貫的稅收,只會多,不會少。
就是如此巨大的一批財富,朝廷居然視而不見?
是朝廷飄了?
還是戶部的人飄了?
寇季長吁了一口氣道:“此事確實是朝廷不對……”
范仲淹見寇季認可了朝廷不對,就繼續道:“學生為了讓陝西府的百姓富起來,在陝西府設立了許多作坊。
為了避免陝西府的豪門大戶藉著商稅收稅權,打壓百姓們賴以生存的作坊,學生奏請在陝西府設立稅務衙門,收回豪門手裡的商稅收稅權。
可朝廷居然以無此先例,將學生給回絕了。
甚至下發文書給下官,讓下官別帶著百姓們操持賤業,讓百姓們回去安心務農。
他們要是有田耕種,更從田裡得到一切,能借著田裡出產的糧食吃飽穿暖,學生又幹嘛費心思讓他們去操持賤業?
難道學生不知道在我大宋,商籍遠遠低於農籍嗎?
他們都吃不飽了,要佔山為王了,要聚眾造反了?
還提什麼商農的,有意義嗎?
難道他們淪為了土匪,朝廷才會意識到他們吃不飽?”
寇季嘆了一口氣,幽幽的道:“此事也是朝廷不對……”
范仲淹又道:“古蒙府那邊,張方平奏請朝廷從河西府調撥一批樹種過去,想效仿李公,帶著古蒙府的百姓們一邊種樹、一邊耕種。
可朝廷居然讓張方平自己和李公協商。
李公告訴張方平,河西此前經歷大戰,許多樹木被毀壞一空。
無償給張方平提供樹種的話,百姓們恐怕不樂意。
所以讓張方平多多少少拿一些東西給他,他也好給百姓們一個交代。
可張方平所在的古蒙府窮的叮噹響,他出身又不好,自己墊錢都做不到。
張方平是在為朝廷做事,不是在為自己做事。
如此小錢,朝廷都不願意出,讓張方平自己去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