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為百姓做一點事,也比你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名聲要好。”
杜衍顯然不願意跟李迪討論這個問題,所以依舊閉口不言。
李迪見此,也沒有再多言。
該說的,他已經說了,能不能悟,那就看杜衍自己了。
大宋如今一日一變,變化的中心就在趙禎和寇季身上。
他們不僅掌控著大宋的大權,也掌控著大宋的一切變化。
他們現在最需要的是踏踏實實為百姓、為朝廷做實事的人。
而不是那種為自己追求名利的人。
不符合他們心意的人,一輩子也入不了他們的眼。
入不了他們的眼,就進不了中樞。
就算想盡辦法、費盡心思進了中樞,也不會有太多話語權。
呂夷簡、王曾、張知白三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別看呂夷簡三人在朝堂上威風凜凜的,但他們其實已經沒有太多話語權了。
他們三人現在,順著趙禎和寇季的心思說話,那他們說的話就好使。
他們若是跟趙禎和寇季對著幹的話,那他們說的話就一點兒也不好使。
再過幾年,他們在朝堂上的影響力,也會減弱。
朝廷路改府制,確實沒有動官員、世家大族的利益。
但官員和世家大族也沒有從中得利。
真正在朝廷路改府制中得利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趙禎,一個是寇季。
朝野上下所有人都盯著各府的知府、監察使、鎮府將軍的位置。
卻沒有人在意,府轄下的各州,多了一些新面孔。
那些從天聖館裡走出來的寇季的門生,如今都悄無聲息的散佈到了大宋遍地,成為了一州知州。
那些傢伙,一個個都是人傑。
他們註定會在地方上站穩腳跟,然後逐漸的進入到權力的中心。
再過一些年,他們中間一部分人會出任知府,一部分人會調遣回京。
等到他們在朝堂上發聲的時候。
朝堂上就只剩下兩個聲音。
一個叫趙禎,一個叫寇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