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敗以後,不是淪為屍骸,就是淪為別人的俘虜。
所以,他們想要安安穩穩、風風光光的卸甲歸田。
唯有戰勝面前的所有敵人。
所以他們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趙禎聞言,依舊擰著眉頭。
寇季繼續笑著道:“其實我炎黃子孫皆是如此。”
其實不光是陝西府,整個華夏的炎黃子孫,在出徵的時候,都會帶著一份卸甲歸田的期盼。
只不過受軍功制的影響,陝西府的人感觸更深一些。
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以後,在軍功制被取代以後。
關中兵出關中的次數就變少了,也就沒那麼顯眼了。
但一些在軍功制影響一下,銘刻在骨髓裡的東西,很難被消磨。
後世的許多人都覺得,秦兵強悍,是因為軍功制的因素。
可在秦兵征討六國的時候,憑藉著軍功制攀上頂峰,成為萬眾矚目的大人物的草根秦兵,少之又少。
所以軍功制只是影響秦兵強悍的其中一個因素。
真正使得秦兵強悍的是秦國嚴苛的律法。
嚴苛的律法約束著秦兵,必須一往無前的衝殺。
因為他們一旦退了,或者畏懼了。
就會受到嚴苛的懲罰。
自己會被斬。
同伴、家人也會跟著受罰。
所以秦兵出征以後,想要安安穩穩的卸甲歸田,唯有拼命的往前衝殺一條路可以走。
退,死。
敗,死或者發配。
無論是退,還是敗,一輩子也有可能回不了家。
對於炎黃子孫而言,一輩子也回不了家,比生死都大。
寇季也是上過戰場的人,他知道在戰場上,普通的將士在意的根本不是什麼軍功、也不是錢財,他們大部分人更在意的是能不能贏,能不能快點回家。
一個普通的將士,為了歸家,他可以冒著殺頭的風險叛逃,他也可以冒著身死的風險拼命廝殺。
為錢財、為軍功豁出去性命的,一直都是少數人。